第288章(第2/2頁)

但經過了好幾個古代,也見過物資匱乏的狀況是怎樣的,紀墨就添了小心,把所有的紙張都分分類,一樣樣整齊堆放好,這些,可都是花錢買來的。

倒是拆下來的那部分完全無法使用的命紙之類的,紀墨猶豫了一下,也沒馬上揉爛,而是整齊放在一邊兒,看看一會兒莫秉中是不是會有什麽安排。

等到所有都收拾妥當,這個屋子,除了沒有落塵之外,看不出有人使用過的痕跡了。

莫秉中的工具箱是個木箱子,看上去有點兒像大夫背的藥箱,卻要大一些,裏頭分了好幾層若幹格子,還有若幹小裝置固定著工具的位置,軟布包裹著一些工具,即便有所顛簸,也不會讓它們直接散架。

其中空余的位置,莫秉中把紀墨收拾出來的紙條等用油紙包了一層,放入了工具箱中,留下那張已經不要的命紙,摸了摸,早就幹了,直接就拿去灶台燒了火。

晚上吃飯的時候莫秉中就說了要走的事情,兩個趁著天還沒黑收拾好了東西,等到天明,早早就開始往外走,趕在城門大開的第一撥人離開了這座城。

後面的行程完全是莫秉中在做主,他帶著紀墨去了下一個城,賣了瓷碗和古畫,換來的錢買了幾樣破損的東西,暫時沒修復,而是直接帶著去到下一個城,又在那裏停留了一段時間,如之前一樣,找了個空屋悄悄住下,倒騰出一個專門的工作室來,把準備修復的東西放在其中,一樣樣修復。

紀墨還小,多半只是看著而已,莫秉中也不完全讓他閑著,發現他在雕刻上有天賦之後,也會把修復一些配套木匣之類的事情交給他來做,小小的刻刀並不是為小孩子使用而準備的,不太趁手,但紀墨很快就找回了手感,很好地完成了莫秉中交付的任務。

木制品是很容易被時光腐蝕的,多數也沒什麽修復的必要,比起修復所耗費的時間精力,不如重新買個新的來用,而且除了一些特殊的木料和制作工藝之外,大部分的木制品價值還是不高的。

初學修復,以木制品來上手,一來容易,二來便宜,其中自也有要點方法,要區分對待,如幹裂變色等問題的處理,就是木制品修復經常要面對的,其次就是缺損了。

紀墨手上拿到的是一個木梳,木梳在三分之二處斷開,已經找不到那斷掉的三分之一了,剩下一個因時日久了而摩挲有光的茬口。

茬口最初肯定不會光滑,但原主愛物,竟是不舍丟棄,繼續使用,天長日久,便如盤玩一般形成了自有的光澤,這樣的物件,修復起來的難度不在於找出合適的木料雕刻補全,而在於如何讓兩處合並之後看不出曾經斷過,或者說有一者為後補之“假”。

莫秉中修復物件是這樣斷定標準的,首重者,“補其形,全其貌,復其所能用”。瓷碗修復便是如此,碗原來是什麽形狀,修復之後還是什麽形狀,連上面的花紋都不會有所疏忽,渾然一體,還能繼續當做一個碗來用。

次重者,“不失其用,不隱其形”,這一條,就可以看出當下的價值觀是“實用為先”,收藏什麽的,都還是在實用基礎上的。

便如修復古畫,古畫的實用標準就是能夠繼續掛在某處觀賞,通過欣賞畫作來感知古人作畫時的心境等等,有種悠然懷古之感。

再次者,“形有失而用”。

若紀墨手上的木梳,最好的修復方法自然是找一塊兒材質相同的木料雕刻出來那缺損的三分之一來補全,讓所有人都看不出來曾經斷過的補全。

稍次的修復方式就是如同名琴焦尾一樣,保留下猶焦之尾,不失其用,讓茬口還是茬口,梳子還是梳子,修復之後或可有缺憾之美,若畫作留白,讓人聯想那缺失的三分之一是何等的模樣。

最次的修復,便是“形有失而用”了,若修復古畫時候的接筆,順著前面的紋理形狀,對後半段做出或大或小的更改,讓整體趨於完整,這種完整是在失去了那三分之一的對稱之後的完整,也就意味著整個形狀都被更改了,改其形不改其用,用處還是完整保留下來,讓物件不至於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