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第2/2頁)

這枚金牌經過金屬成分分析和年代檢驗,發現與嘉靖、隆慶兩朝的銅錢含鋅量是一致的,表明了這塊金牌起碼是和明代中葉的冶煉技術相當,確實是大明宣德年間的正品,被人稱為“宣德金牌”。

這種制式的金牌,是當時大明皇帝登基後賞賜給番邦的贈品,死後要收回來的,重新頒發新皇的金牌給番邦。

因此,有人猜測,這是宣德朝時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時帶到美洲的,從而徹底留在了海外。

李兆良還通過研究發現,北美的一些原住民切諾基人使用著“文、武”兩面旗幟,而且每面旗子上使用的是七顆五角星,其擺列方式赫然是中國命名的“北鬥七星”。

“文武”概率是中國文化元素,北鬥七星旗也是橫貫中國歷史的皇族旗幟,漢、唐、宋、明等歷朝皇帝的大駕鹵簿中,都有北鬥旗。

皇帝舉行的重大祭祀活動中,也皆會有北鬥旗。

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寫道: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鬥。

華夏民族、炎黃子孫悠久文化,所謂圖騰者眾,恐只有北鬥才具最廣泛、最深遠的影響,這也是最具根基的漢族信仰。

然而北鬥旗竟出現在了北美原住民的部落中,這就值得深思了。

不論如何,因鄭和海圖的丟失,(現存的茅元儀在武備志中的殘篇),鄭和發現美洲學說依舊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

就像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明實錄》及《明史》均未記載,永樂五年至七年下西洋的考據,是根據《天妃之神靈應記》的碑文所記。

“際天極地,罔不臣妾”這句話便是出自這篇碑文。

這是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船隊在長樂停泊等候季風開洋起航,在重修長樂南山的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並新建三清寶殿後,鐫刻而成。

如何不是當年鄭和派人寫下這碑文,抗日戰爭期間當地政府保管給力,五六百年來未遭毀壞,或許歷史又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