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大明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歷史上的英荷戰爭不僅影響了整個歐洲格局,同時也影響到了東亞局勢。

在東亞,英國采取了和明鄭王朝合作的策略,而尼德蘭因為鄭成功收復台灣的因素,開始和滿清合作,另外尼德蘭也是唯一可以和德川幕府交易的西洋勢力。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尼德蘭想要反攻,就派人聯合滿清,一起打台灣滅掉鄭氏。

滿清這幫啥也不是的犢子,為了消滅大明的最後一絲殘余力量,自然樂於接受。

雙方最終達成了初步的合作,還簽訂了一份軍事協議,由漢奸靖南王耿繼茂,閩浙總督李率泰二人在協議上簽字。

(本書中,耿繼茂他爹耿仲在遼東大戰時當了明軍俘虜,被手辦大師李廷表剝皮實草做成了人形標本;

李率泰則跟著洪承疇到了東勝神洲,受封大東國定北王……)

清荷聯軍成立後,隨即兵分三路向金門、廈門地區的鄭軍發起進攻。

金門海戰鄭軍取勝,降清的陸路提督狗漢奸馬得功兵敗自殺。

然而此後,在漢奸施瑯的帶領下,清軍接連取勝,鄭軍無奈退至銅山地區。

而後,清荷雙方就下一步進攻目標起了爭執,開始出現了狗咬狗局面。

東印度公司意圖直指台灣,但耿繼茂和李率泰這兩個漢奸主帥認為應該先克銅山,以免在進攻台灣時腹背受敵。

最終雙方咬累了,爭執不下後軍事合作遂告終止,各自拍拍屁股散夥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尼德蘭人認為韃清做事太磨嘰了,打台灣的戰事拖的越久,東印度公司往裏填的錢就越多,算到最後可能會讓公司虧本。

處於利益考慮,得不償失,因此早早的收手了,徹底放棄台灣殖民地。

而韃清一直想勸降鄭氏,前前後後幾十年一共談了九次,向鄭氏開出了各種條。

從登岸、剃發、易冠、稱臣、派質子入京等條件,一直談到不登岸、不剃發、不易冠、不稱臣入貢即可等等,後因局勢變化而強行攻打。

在這個時空,沒有明鄭勢力,也沒滿清勢力,日本更是在搞內戰。

在整個東方,只有大明日漸強盛,尼德蘭人將要全力面對英國佬,不得不來和大明搞結盟,依靠大明維護東印度公司在南洋的利益。

因為一旦英荷戰爭爆發,他們在歐洲的本土將會很忙,完全顧不上東方世界了。

這些年來,尼德蘭人多少也看出大明皇帝的野心,不過他們的殖民地在印尼一帶,和大明之間還有西班牙的呂宋殖民地,大明要向南洋進軍,也是先搞西班牙。

尼德蘭人做夢也沒想到,大明皇帝要在今年進行下西洋的活動,而且他一眼就相中了馬六甲海峽!

這時的大明,國內安定,四方皆定,大明的統治十分穩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

特別是沿海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尤為迅猛,商品種類增多,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急需大規模的往海外開拓世界市場。

大明經過十幾年的重農政策,以及農業科技的加持,目前已經完成了農業變革,正在進行著商業革命,向著商業強國崛起。

隨著賤籍的廢除,勞動雇傭關系的建立,在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隨著東南沿海城市的不斷開埠,大明海外貿易日益發達,對外移民不斷增加。

此外,天武新政廢除民間造船限制後,江南地區出現了很多大規模的海船建造業,朝廷更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官營造船業,除南京船廠外,在蘇州、松江、鎮江等地均設有官廠。

工商業的繁盛,造船業的發達,航海經驗的積累,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航海知識的增加,這一切都為大明重新下西洋準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

朱慈烺沒有因天武新政的功績而陶醉,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以往的“宣揚國威”上,這次組建下西洋的船隊,是以更加開放的思路,為建立起一個前無古人的藍海帝國打前鋒。

整個大明帝國,從皇帝到百姓,所有人的觀念基本都已發生了轉變,對外拓展勢不可擋!

大航海時代,海上航行的實力,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著國家的富強、技術的發達,文化的進步。

明初時,大明走的是和平外交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系,還制定了十五個“不征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大明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這種外交政策影響了大明三百年。

朱慈烺不追求“四海賓服,萬邦來朝”的目標,而是要開辟唐宋以來出現的海上絲綢之路,將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全世界的價值觀,讓全世界都認識到大明的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