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0章 西歸祭祖,開元啟新(第3/6頁)

四藩諸國向來都有入質宿衛的傳統,盡管新羅在金法敏時期與大唐邦交不怎麽好,但仍有質子宿衛朝中,其中的代表就是金春秋次子金仁問。

金仁問曾經跟隨唐軍參與百濟與高句麗的戰事,在高句麗被滅國之後入朝獻功,自此便留在了朝廷中。在唐羅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刻,高宗皇帝甚至還下詔廢除了金法敏的新羅王位,以金仁問為新的新羅王,隨著金法敏遣使請罪,此事才被叫停。

之後金仁問便一直留在大唐,天授年間甚至還曾經擔任北衙羽林大將,直到如意年間在神都洛陽去世,其靈柩才被女皇武則天遣使送歸新羅。

金仁問雖然是新羅王金春秋之子,但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大唐渡過,而此番入使朝廷的金朝隱,更是從小便生活在兩京之間,並且蒙蔭入事,在南衙擔任宿衛將領,此前扶柩歸國,今次重新入朝,倒像是重返故鄉一般。

眼見金朝隱仍持唐臣禮節,李潼心情頗為愉悅,不無感慨道:“令尊雖為三韓貴種,但半生志力俱獻唐家。此前耽於世務,不曾親問喪禮,今重見故人之後於朝,於人情也是一大安慰。”

說話間,他又問起金仁問靈柩歸國後喪禮舉辦細節,得知金朝隱仍未得嗣父爵,當殿傳召中書官員並禮官,賜給金朝隱臨海郡公的故爵。

雖然金朝隱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唐臣,但多年耳濡目染的浸染,對於唐家名爵自有一份敬重期待,得嗣父爵之後一時間也是激動不已,乃至於感懷涕零。

一直等到另一名入朝的新羅使臣薛聰開口,殿上兩人才結束了互動。金朝隱受唐人影響深刻,入朝伊始便得封故爵,已經是樂得合不攏嘴,明顯不再適合接下來的交涉。

因此接下來在交涉過程中,便主要有這個薛聰進行主述。薛聰也曾有留唐的經歷,而且還是新羅當代首屈一指的唐學家。不過其人出身倒與太常博士張大年有些類似,並不是上品的貴族,也是出家為僧才有入唐求學的機會,不過運氣要比張大年好一些,如今正在新羅比擬國子監而設立的國學中擔任講師。

此次新羅入使,共有三項任務,第一自然是賀喜朝廷撥亂反正、監國元嗣執掌大權,並且會跟隨朝廷西行歸祀,這也是身為藩屬的基本責任。第二則就是護送王子金隆基入朝為質,並求學於國子監。第三項則就是請求大唐準許新羅王前往祭祀北嶽。

這其中第一項沒什麽好說的,至於第二項則就有點意思。新羅派遣貴族子弟入質求學也是常例,但這個王子不過十歲出頭的年紀,再結合新羅目下少主當國、權臣掌權的處境,就讓人咂摸出許多味道,能夠顯示出新羅王室對大唐的復雜且矛盾的態度。

從此前新羅王金法敏開始,新羅對大唐染指半島局勢的舉動便頗為抵觸,並通過一系列的戰爭爭取到極大的自主性。但同時新羅王室對大唐有頗有依仗,希望能夠借助大唐的威懾力來穩定國中局面。

現在一個十歲出頭的王子被派到大唐為質,就難免不讓人聯想新羅王室有幾分托庇求幸的味道。或許王室自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擔心再發生什麽血腥叛亂,所以派遣王子入唐,也讓國中貴族們懾於宗主國的權威而不敢放肆。

李潼對此倒是樂見其成,雖然他對新羅整體印象不佳,但若能將一個王室嫡系留在朝中,一旦新羅國情有變,也有足夠的理由進行幹涉。

但是在看到新羅王請求祭祀北嶽的時候,他又忍不住皺起了眉頭。新羅雖然國土狹小,但志氣卻不弱,其國中也比擬中國設立了三山五嶽而作祭祀。

本來新羅人要拜哪一路的山神,跟大唐也沒有什麽關系,可問題是新羅人所稱的北嶽太伯山卻並不在其國境之內,而在高句麗故地中。

現在東北鬧亂還未平定,新羅在這個時候提出前往祭祀北嶽,拿屁股想也知道必然沒打什麽好主意。所以說這個國家真是讓人喜歡不起來,單單前兩條還算不失藩臣本分,偏偏要在末尾加上一坨屎惡心人。

“爾國凡所奉祀,或與黎元教化相關,朝廷本不當過問更多。唯今遼東情勢略有不協,悍蕃逆徒鬧亂山林,尤需嚴作清剿。護邊殺賊,國情攸關,臨陣事急,不暇細奏,貿然行近,恐為誤傷。”

雖然心裏厭惡至極,但李潼也並沒有把話說死,反正接下來東北方面將會繼續深入清剿叛賊,管你新羅要拜哪路野神,只要跨過邊境,誤傷那是必然的。

他當然也擔心新羅會態度強硬的幹涉東北局面,但還是決定賭上一把,其國主少國疑、難有足夠的力量加入其中。無論後續事態發展如何,姿態是要先擺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