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 奪門之變(一)(第3/3頁)

夫家不服,上訴到東昌府。

東昌府法院改判,夫家無罪。

弟弟不服,又上訴到山東按察使衙門。

山東按察使衙門,維持了東昌府的判決。

案件原本到這裏就結束了,不想張生並不放棄,他千裏迢迢,跑到京師來告狀。

而且他非常聰明,沒有直接到刑部、大理寺,而是先去了《三文日報》。

於是,這件事就被捅了出來。

隨後在朝堂裏掀起了風波。

——隨著這些年改革的推動,隆武帝一直在有意無意的罷黜頑固的老官吏,啟用思想開明的年輕官員,漸漸的,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改革開明派,他們對於婦女喪偶改嫁之事,趨向包容,因此,面對東昌府張氏一案,他們都認為聊城縣法院的判決是正確的,後面的東昌府和山東按察使衙門,都是曲解了法律,或者是屈從了固有的惡俗。

因此,他們主張重審。

但另一派卻堅決以為,東昌府和山東按察使衙門的判決是正確的,更何況,自大明開國起,就大力鼓勵孀婦守節,張氏試圖改嫁,已經是違反了良善,夫家問責,何罪之有?如果問責了夫家,以後是不是要放任婦女改嫁了呢?

兩派激烈爭辯。

但大明有律法,隆武帝有詔令,司法問題,不是行政官員可以關涉的,連內閣都不行,一切都得看刑部和大理寺。

於是,戰場轉移到了刑部和大理寺。

雙方旗鼓相當。

關鍵時刻,一個人站出來反對重審。

其人叫姚文然。

他是兩春坊出身,是太子的老師,朝裏朝外很多人都知道,他和太子走的極近,是為太子的心腹。

案子鬧的這麽大,《三文日報》連日評論,太子不會不知道。姚文然站出來反對重審,事先不可能沒有和太子商議。

也就是說,姚文然所說,應該就是太子的意見。

因為姚文然的關鍵所說,刑部大理寺遂定論,東昌張氏一案,不再重審,以山東按察使衙門的判決為最終判決。

……

返京途中,隆武帝朱慈烺看到了這個案子,他眉頭不由就皺了起來……

……

臘月十六,隆武帝回到京師。

太子朱和埕帶文武眾臣出京師二十裏迎接。

隆武帝問起京中之事,太子一一回答,隆武帝聽後默默,因為太子一個字也沒有提到東昌張氏案。

或許在太子看來,這不過是小事一件,用不著驚動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