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 奪門之變(一)

……

擒了孔有德,李晃返回京師。

原東緝事廠。

現在為錦衣衛總衙。

周圍戒備森嚴,閑雜人等,不能靠近。

李晃邁步進入,一路來到後院,穿過幾個嚴密把守的重門,最後推門進入一間廂房。

廂房裏,滿滿的都是書架,書架上,則都是編列成冊的各種機密。

最深處,一個穿著灰白長袍的中年人正伏在桌上,聚精會神的看著手中的一份情報。

看完之後,他略微思索,提筆在一張空白的信箋上寫了一段話。

寫完之後,微微吹幹墨水,將信箋夾入情報之中,依次放在桌子上。

他做的專注又入神,好像根本沒有察覺到房間裏面多了一個人。

李晃也不打攪,只是靜靜的等著。

直到灰袍中年人處理完桌上的全部,擡手伸了一個懶腰之時,他才從書架之後走了出來,口中淡淡道:“照磨的分析果然無誤,孔有德就是藏在天津。”

灰袍中年人擡起頭,見到是東廠提督錦衣衛指揮使李晃,於是起身,微微一笑,公事公辦的行禮。

陽光照著他的臉。

原來正是蕭漢俊。

只不過,他的頭發已經是白了一大半,原本瀟灑英俊的面容,也變的蒼老。再沒有蕭郎的風采。

只有笑容依舊。

蕭漢俊主動歸案,並且在禦前咬舌自盡,隆武帝憐其他,仍令他回軍情司效力,但不管人事,也不許和其他人接觸,更沒有指揮的權力,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分析軍情司或者是錦衣衛搜集的情報,最後做出判斷,寫出評語,以為李晃和李若鏈參考。

這九年來,蕭漢俊從沒有邁出過這個小院裏,除了固定的幾個人外,他不能和任何人接觸,一直在院子裏生活,每日陪伴他的,只有軍情司和錦衣衛送來的情報書山。

同時的,他也沒有了名姓,只有“甲二十九”的代號,又或者是“啞先生”,只有李晃還是按過去的習慣,喊他為照磨。

李晃沒有多說,拱手向蕭漢俊還了一禮,轉身離開。

蕭漢俊慢慢擡起頭,抱持行禮的姿勢,望著李晃離開的方向,臉上的笑容漸漸凝結……

……

孔有德抓獲,被判處淩遲,行刑那一日,京師萬人空巷。為建虜充當爪牙的有名有姓的大叛賊,到今日基本肅清。

……

隆武十八年九月,在講武堂學習的太子朱和埕,忽然得了急病,連續高燒,隆武帝拋開一切,和皇後兩人,連日看護在太子身邊,陪伴太子度過病危期。半個月後,太子終於痊愈,隆武帝喜不自禁,特地祭掃了方澤、太廟、社稷等,並向天下臣民宣示這一喜訊。

但病愈的太子並不願意返回講武堂,皇後也求情,沒辦法,隆武帝只能退一步,令太子在宮中完成講武堂的剩余學業,日常操練和軍中實習,都免去。

……

年底,戶部再次亮出家底。

經過隆武帝十八年的改革和整飭,大明朝廷每年的歲入比之隆武元年,已經是足足翻了四倍,中外貿易昌盛,海關市舶通商稅更是創記錄的達到了五佰萬兩,因此,雖然年年有戰事,從外蒙喀爾喀到西南征討緬甸,耗費無數,為了穩定兩地局勢,鞏固大明的治理,每年亦需要源源不斷的支援很多,各地修建道路橋梁,所用眾多,治理黃河,十年的時間裏,前前後後花了一千萬兩銀元,又在各地大規模的建立醫院和公立中學堂,加加總總,朝廷一年的支出,也差不多是過去的四倍多,但年底算盤一打,卻並沒有虧空多少。

而到隆武十二年之時,朝廷就已經基本還清了剿匪和征伐遼東的舉債,這幾年,緬甸戰事雖然又花了不少,但隨著緬甸局勢的穩定,大明朝廷在緬甸駐軍和治理的費用,已經有所減少,並開始在緬甸征收市舶稅,雖然距離收支平衡還很遙遠,但已經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數字了。

全部一算,大明國庫的存銀已經差不多有一千萬兩銀元了。當然了,這並非都是盈余,因為還有逐年發行的國債要歸還,以及一些隱性債務,但這些真金白銀放在大明國庫,卻足以說明大明財稅已經完全走出了過往的困境。

隆武帝欣慰。

隨即命令內閣和戶部商討逐步撤銷各地的厘金局,改以更公平,更有效率的商稅代之。

——當初,崇禎十五年之時,大明國庫空虛,官無俸,兵無餉,不得已,當時還是太子的隆武帝想到了太平天國時,滿清籌集軍餉的辦法,當時,的確是解決了大明朝廷的燃眉之急,在廢除遼餉的同時,補充了朝廷的所有,但就其根子來說,厘金稅阻礙物資流動,增加成本,不利於商業的發展和新興資本的形成。長遠來看,會對社會形成相當的阻礙,現在朝廷收支既然已經平衡,厘金稅當然就可以退出、也必須退出歷史的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