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周延儒罷相(第3/3頁)

為了保命,周延儒不得不逢君之“惡”,對隆武帝提出的任何建議,都絕對遵從和第一個響應,什麽名聲不名聲的,他已經不在乎了,他現在只想活著。但吳昌時招供之後,周延儒和原次輔陳演在朝中的大量親信,都被拿下,輕則貶斥,重責抄家流放,黨羽幾乎盡去,為了執行隆武帝的政策,周延儒不得不親自上陣,以首輔之尊,和反對者周旋。

——有周延儒擋劍。內閣其他四臣受到的壓力,儼然就小了很多。他們可以按照隆武帝的想法,按部就班的執行。

三日後。

雖然反對聲眾多,但首輔周延儒力排眾議,堅決支持科舉改制,內閣遂做出決議,於隆武元年的恩科之中,添加農政和數學,以為副科,兩科加起來,總分第一,即為狀元。

“即刻明發天下!”

隆武帝迫不及待的通過。

……

聖旨下達,消息傳出之後,內外嘩然。

“周延儒,奸佞啊~~”

“聖人之學乃我輩根本,科舉不可改!”

大批官員上疏反對,奏疏如雪片一般,隆武帝一概不理,官員們不服,繼續上疏,妄想用雪片般的奏疏,淹沒隆武帝,逼隆武帝就範。但隆武帝可不吃這一套,先是罷免、廷杖了反對最激烈的十幾個官員,其中就有吏部右侍郎李建泰,然後又連下兩道旨意,第一道聖旨說明增加農業和數學、學以致用的必要,向天下學子喊話;第二道聖旨則是明確表示,明年試行科舉新制之事,朕意已決,斷不能更改,再有人妄議者,一律貶斥,到遼東前線去為官!

這一來,立刻就肅靜了不少。

文官們或許不怕廷杖,甚至以廷杖為榮,但如果被發配到遼東前線,面對兇惡的建虜,辛苦不說,很有可能會一去不復返。

這種風險和收益不成比例的事情,大部分人是不會做的。

不過也有愣頭青。

國子監李森先、學正王臯,繼續上疏反對。

而隆武帝毫不客氣,立刻將兩人貶至薊州長城,為七品倉糧官。

離開京師,眾人送行之時,李森先和王臯意志昂揚,表示為維護聖人之學,連命都不在乎,何況只是一個貶斥?眾人都是佩服,但是等車馬離了京師,到了薊州前線之時,面對現場的簡陋和辛苦,兩人卻都是傻了眼,這哪是貶斥,簡直就是流放啊。

世上沒有後悔藥可吃,李森先和王臯欲哭無淚,只能咬牙堅持。

消息傳回京師,很多人在同情二人的同時,也不免慶幸,幸虧沒有跟著上疏,不然現在在薊州長城風餐露宿,提心吊膽的,就是他們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