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周延儒罷相(第2/3頁)

莫非陛下事先對他有什麽叮囑?

更有人在心中想,周延儒,大奸佞啊~~

有反對的,但也有贊同的開明之臣,不過人數不多,只占了殿中群臣的三成——即便這三成,也是隆武帝這幾日,不停的召見,令他們支持自己的新政所致,不然,怕是連三成也沒有。

畢竟,八股根深蒂固,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

最支持在殿試之事,專考農政和數學,而不是無用八股的,乃是徐光啟的學生,現任戶部郎中陳子龍。

作為徐光啟的學生,參與整理《農政全書》,陳子龍對老師的理想和才學,對農業對大明的重要,他太是清楚不過了——從崇禎二年到現在,天下鼎沸,流賊不斷,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天災人禍,沒有糧食,但使農業豐產,百姓豐衣足食,這天下的禍亂,立刻就可以終止。因此,農業非興不可,而農業要興起,靠四書五經是念不出的,只有各地官員,腳踏實地,了解農政和農務,才有可能完成。

而官員從科舉來,只有在科舉中增加農業,才能選拔懂的農業的長才。

陳子龍年輕,性子激烈,又是東林中人,對那些年老的官僚,絲毫不假辭色,即便是在殿中,在陛下面前,他也是毫不客氣的據理力辯。

“殿試出題本就是陛下的權力,農政和數學,又是經世致用之學,臣贊同!”

陳子龍之下,是新進入朝的兵部員外郎蔡道憲。

蔡道憲和隆武帝相識於嶽州,從嶽州返回九宮山大營的途中,兩人一路相隨,一路交談,朱慈烺發現,蔡道憲不但是一個錚錚鐵骨的忠良,而且頗為精通數學之術,對於一些新興事物,也傾向於了解和學習,而不是排斥,當時他心中就大喜,覺得蔡道憲可以大用,因此登基之後,立刻召蔡道憲入京。

除兩人之外,另一個態度鮮明,表態支持科舉改制,且更有分量的人,乃是戶部侍郎堵胤錫。

誰都知道,堵胤錫乃是陛下的極心腹,馬世奇是他的老師,論起來,他和隆武帝可以算是同學。通州之戰,堵胤錫和隆武帝共同守衛通州,定王之亂,京師危在旦夕之時,又是堵胤錫跟隨隆武帝入京,幫助隆武帝戡平叛亂,也因為此功,被陛下拔擢為戶部侍郎,現在堵胤錫站出,表明態度,說明陛下已經下了決心,科舉已經是非改不可了。

……

殿中唾沫橫飛,贊成的和反對的,在殿中吵成一片。

周延儒,堵胤錫,陳子龍,蔡道憲等雖然人數少,但都非常堅定。李建泰等人雖然多,氣勢也夠足,但卻也壓不住他們。

雙方吵的激烈。

禦座上的隆武帝卻是不急,他閉上眼睛,靜靜聽著諸臣的爭吵,每一個人的發言,他都聽在耳中,記在心中,等群臣爭吵辯論的差不多了,他才睜開眼睛,緩緩說道:“內閣三日之內,拿出決定。”

說完,起身離開。

“退朝~~”王之心悠揚的聲音。

群臣跪拜送行。

等隆武帝遠去,群臣都站起時,大部分人都對周延儒怒目而視,更有一人走上前去,怒問道:“首輔大人,你也是讀聖賢書的,那下官請教,孟子雲: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是什麽意思?”

正是吏部右侍郎李建泰。

李建泰曾為國子監祭酒,相當於是大明最高學府的校長,豈能不明白這話的意思,他不過是借題發揮,當面諷刺周延儒逢迎君王之惡,是一個大奸臣。

周延儒臉色鐵青,拂袖而去。

但李建泰不罷休,在後面緊追,厲聲追問:“首輔大人不知嗎?如果不知,下官倒是可以告知一二!”

有好事者跟在李建泰之後,為他助威。

“不要走,不要走!”

一時,周延儒狼狽不堪。

自都察院之後,周延儒名聲掃地,已經難為首輔了,更不用說,前些日子,他的心腹,原吏部文選司郎中吳昌時忽然被錦衣衛拿下,原來是定王的老師楊士聰供出了吳昌時,說在定王某亂之時,他曾經拜會吳昌時,請吳昌時親近首輔周延儒,以為定王的暗助。

而嚴刑之下,吳昌時迅速交代,不但說出了周延儒和定王的眉來眼去,而且還交代了一幹貪贓枉法、為周延儒收斂錢財之事。

消息傳出,周延儒驚駭莫名,他再次上疏請罪。

但卻又一次的被駁回。

不同的是,這一次,傳旨的秦方秦公公,帶來了陛下的一句口諭……

聽完口諭,

周延儒這才明白了隆武帝為什麽要留下自己?

更明白,隆武帝知道的惡事,比他想象的還要多。

而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將他投入大獄,令他永世不得翻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