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談判進展

崇禎十二年之後,朝廷再是困難,崇禎帝也沒有再向勛貴募捐,直到十七年,刀架到脖子上,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又重提舊策,不過卻響應者寥寥,募到的銀子,連十萬兩都不到,崇禎帝灰心失望,他對勛貴們的善待和寬容,最後都變成了大明朝的催命符。

對逮賦者的態度也一樣,除了在崇禎元年大動作的追繳逮賦,其後十幾年再無大動作,終於是民乏國疲,兵無糧餉,給了李自成和建虜機會,清初時,有一個童謠:“朱家面,李家磨,做成一個大饃饃,送給對巷的趙大哥。”

趙大哥,指的當然就是建虜。

崇禎帝對勛貴們始終留有情面,因此不管魏國公有沒有直接參與,崇禎帝最後一定是輕放。

不過這也足夠了,經此一事,南京勛貴的囂張氣氛,應該也是受到了一定的打擊。

進到皇宮,覲見崇禎帝。

見太子如期回來,且沿途確實募集了不少的銀兩,為朝廷分了憂,崇禎帝又是欣慰,又有點難過——太子“賣字”一說,不說黃道周,就是朝臣們也有人提起,認為不妥,崇禎帝聽了只能默默。現在太子歸來,風吹日曬的好像有黑瘦了一點,他這個父親心中不免疼惜。

坐下來,詳細詢問太子一路的風聞和各城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城防準備。

作為大明皇帝,曾經的信王,崇禎帝這一生除了去過十三陵,就再也沒有賣出過京畿一步,對大明天下的風光,其實是很向往的。雖然大臣們平常沒少和他說,但遠沒有自己兒子說來更親切。

朱慈烺一一詳細稟告。

聽到京南各地的城池,都在遵照朝廷的命令,整修城池,訓練鄉勇,民生雖然困苦,但沒有動亂的跡象後,崇禎帝欣慰的點頭,對他來說,或者說,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京畿地區的安穩,都是最為重要的。

“父皇,此次京南地區整備,加高城墻,整訓鄉勇,秩序得到安定,不管建虜來不來,對我大明都是一件好事。”知道崇禎帝花銀子心疼,因此朱慈烺安慰他。

崇禎帝點點頭:“希望如此吧。”拿起案頭一份剛剛送到的塘報,臉色忽然又沉了下來,皺著眉頭說道:“你看看這個。”

王承恩接過了,呈給太子。

朱慈烺展開看。

乃是最新的談判進展。

經過三個月的艱苦談判,從最初的不同意,要大明先釋放俘虜,又或者是重開邊貿,雙方通商,否則不同意大明收斂遼東將士屍骨的刁難開始,到最後,建虜慢慢改變態度,大明也適度作出了一些退讓,那就是原則上同意,在張家口重開邊貿。

和黃太吉一樣,大明也想要拖延時間,以獲得戰略喘息期,而張家口邊貿就是一個不錯的誘餌——在鏟除了晉商,去除了毒瘤之後,後來的商人以晉商為鑒,又在官府的嚴厲監督下,應該會老實很多,這一點,朱慈烺還是有信心的,也因此,他對重開邊貿是支持的。

在馬紹瑜袁樞去前往遼東之前,朱慈烺召集參謀司的諸位參謀進行談判推演,大家認為,建虜一定會提出重開張家口邊貿,以緩解蒙古人的壓力,而對於同意不同意,參謀司有巨大的分歧,最後還是朱慈烺一錘定音,定下了同意重開張家口之策。

同樣的,在馬紹瑜袁樞出使前,很多朝臣也想到建虜會要求重開張家口,並因此在朝堂上發生了激烈的辯論,大部分朝臣都是不同意的,只有少部分幾個比較理智的朝臣,認為張家口邊貿有利於穩定張家口局勢,可以有條件的同意。

爭議之中,張家口分巡道梁以樟的奏疏正好送到朝廷,梁以樟認為,自隆慶年,大明開放邊貿以來,百年間,邊貿互市一直都是邊境穩定的基石,因為有互市,大明和蒙古人互通有無,才保證了自隆慶年之後,邊境沖突大大緩和,雖然有一些蒙古部落依然會興兵犯境,但總體上,邊境是安寧的。

遼東戰事興起後,察哈爾西遷,林丹汗病死,蒙古局勢發生了改變,大明面對的不再是蒙古人,而是蒙古人和建虜的混合體,而張家口邊貿漸漸成為建虜獲取我大明戰略物資的破口,究其原因,並非是邊貿之錯,實際乃是執行中出現了偏差,因此,關健在於調整“邊貿互市”的方式,而不是完全封閉。

梁以樟提出了兩點,第一,以後的張家口邊貿,應分為內外兩市,外市放在張家口堡,只許以物換物,交易的雙方,為大明和蒙古商人;內市放在宣化城,以金銀交易為主,交易雙方只能是大明商人。

內外市場並不相通,想要從事邊貿的商人,可以在內市買貨,然後到外市去販賣,以物換物回來,再在內市換成金銀,雖然很是繁瑣,但卻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建虜用搶劫來的金銀,反過來購買大明物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