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魏國公(第2/3頁)

這時,知府顏胤紹,同知姚汝明站出。

見大勢不可為,山西徽州商人只能同意。

而後,朱慈烺親筆為河間商會提名。

河間商會的名字寫下,現場一片歡騰和千歲之聲。

葉鐮被推選為首任會長,而他也立刻代表河間商會,向朝廷捐出一萬兩白銀——剛才拍賣太子字畫時,他並沒有出手,原來是把銀子留在這裏了。

九萬兩銀子,幾乎是朝廷下撥銀子的二十倍,而在這之前,知府顏胤紹號召商人募捐,也不過捐了一萬兩,有了這九萬兩,河間府糧餉短缺的情況會得到極大緩解。

下午,朱慈烺去往河間府防線的核心,獻縣。

獻縣只是一個小城小地,但地理位置卻相當關健,著名的單橋石橋就位在獻縣境內,因為處在京德古禦道和滹沱河的交匯點上,是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處,歷來為朝廷所重視,最初建木橋,但不堪重負,因此改建石橋。

石橋崇禎五年開始修建,十三年完工,是古代石橋的一大傑作,與趙州橋同名。

春夏秋之際,從獻縣而過,往山東去,非走石橋不可,冬季最冷冰封之時,或可以從冰面過河,不過河低岸高,建虜大軍想要通過也並非容易,走石橋依然還是最快速便捷的方式,因此,石橋是非守不可。

崇禎十一年,多爾袞帥軍入塞時,攻破獻縣,直下山東時,石橋還沒有建成,當時乃是從老木橋通過,現在木橋已拆,石橋是唯一的通路。

而在石橋的防守端,一座可容五百人堅守的棱堡也已經快要完工了,和河口堡一樣,都是吳甡從京師帶來的圖紙,由工部派人督建的,只要扼守橋頭,建虜大軍想要從石橋通過,絕不是容易。

接著是獻縣縣城。

因為是縣城,本身防禦強度就不高,十一年又被建虜攻破一次,因此更加殘破,吳甡從京師爭取來的銀子,大半都用在了獻縣,經過五個月的整修,現在獻縣縣城比過去高了六尺,城前挖護城河,闊三丈,深一丈,四角增建炮台十二座,從原先的十六座變成了二十八座,並修了一座甕城。預計完工之後,整個獻縣城墻周八裏,防禦能力大大增強。

到現在為止,獻縣城墻還沒有完工,不過卻已經花銀一萬九千兩了,吳甡和顏胤紹已經拿不出銀子,若沒有太子駕臨募捐,最後恐怕就只能草草收場。

朱慈烺在獻縣住了一夜,感受著十一年被建虜攻破擄掠屠城之後,獻縣到現在都還沒有恢復元氣的蒼涼和悲戚,同時也默想著獻縣的守衛之策:獻縣如此重要,只靠當地官兵和衛所兵,怕是守不住的,如果真到了最後,不得不退,這裏必須由京營來駐守……

翌日,朱慈烺離開獻縣,繼續前往交河,景州等河間府下轄的幾個州縣,然後順著運河北上,經東光縣,泊頭鎮,滄州,天津等地回京。一路照例他要巡視沿途城防和兵士,每個地方都要耽擱一天,算起來,勉勉強強可以在八月初十之前回到京師,所以他不敢多耽擱。

離開獻縣前,朱慈烺親筆寫了一幅字,令人交給葉鐮。

商人典範。

太子的字送到河間府。

葉鐮跪地雙手呈接,心中激動無比,雖然到了明末,比起明初之時,商人地位已經大幅提高,但依然是士農工商,商人依然是排在最後,上不了台面的,葉鐮繼承祖業,經商多年,雖然掙了一些銀子,並急公好義,常常賑濟百姓,在河間府威望很高,但他終究只是一個商人,很多官員都感激他,但卻也不敢對他太親近,想不到太子竟然如果高看他,和他對談,並親筆為他寫字……

那可是太子殿下啊。

有這一幅字,可保葉家的生意,數代昌盛,從南到北,無人敢刁難。

“草民愧不敢當……”葉鐮聲音已經哽咽。

……

七月中,大明進入一年之中最熱的一段時節。

宮中的各個殿中都有鎮涼的冰塊,以保證殿中的溫度比室外低上那麽幾度,而殿中群臣的火氣,也隨著言官禦史的出京和今年財政狀況的些微改善,好像也消減了不少,這些日子的朝議,都比較平和,但今日,朝堂上卻又掀起了波瀾,朝臣紛紛站出來諫言,一個個慷慨激昂。

原來,刑部侍郎孟兆祥到南京查辦兵科都給事中張縉彥被打一事,已經快半年了,今日終於有奏疏傳回,歷經半年,孟兆祥和應天府尹馮元飏,加上南京鎮守太監韓贊周,三人通力合作,終於是撥開雲霧,尋到了真相。

張縉彥果然是因為“追逮賦”被打,而指使之人乃是魏國公徐文爵的老丈人李弘。李弘積欠朝廷賦稅,今年需要補交的糧米折合銀子,在三千兩以上,但李弘仗著自己是魏國公徐文爵的老丈人,聞朝廷追賦,就將田地都掛在了徐文爵的名下,至於過往的逮賦,則是拒不繳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