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修建棱堡(第2/3頁)

朱慈烺心中感激,蔣德璟不講大道理,直接切入實題,其實已經是對他的支持了,朱慈烺點點頭,肅然道:“平原防守,確實不易,所以需要早做準備。當長城有警時,不管建虜有沒有入塞,各地官府都要堅壁清野,將百姓們遷到城中,同時挖斷所有聯通的道路,實施戒嚴,預防最壞情況的發生。通州,三河,香河三地,還有武清,天津,今年都要加高城墻,城外挖掘壕溝,收集糧食,招募社兵,做戰時準備。”

“其次,依照當年徐光啟的建議,在通州,三河,香河三地相連交叉之處,修建當年徐光啟提議的銃堡(棱堡),這種銃堡在薊州南原已經做過了嘗試,效果很好,我以為,值得在京畿地區推廣,可以在道路要點設置,將各自為戰的通州,三河,香河連為一體,令建虜無法輕松通過。京營參謀司作出測算,大約需要修建十二處,每處五百軍士。如此,就可以對建虜形成相當的障礙。”

關於棱堡的建設,朱慈烺想了很久,也探測了很久,最初的計劃,是在容易被建虜突破的長城關隘的後方修建棱堡,形成第二道防線,後來發現是不可能的,不說長城遠離人員密集地區,在其後方修建棱堡需要動員相當的人力,且長城關隘一旦失守,對方占據高點,居高臨下,棱堡的威力會損失大半,如果是在崇山峻嶺之上,將長城改建成棱堡,需要的人力物力成倍增加,不是現階段大明財政可以承受的,且建虜依然可以繞過,從這一點來說,在長城附近修建棱堡是無用的。

三河,通州,香河相距不過百裏,都是平原,距離京師都在百裏之內,不需要多,只要十到十二處,就可以將三城連成一體,將京畿平原基本截斷,令建虜無法快速通過,因此朱慈烺想來想去,決定將棱堡建立在第二道防線——此一想法,正契合徐光啟當年的建議,於京師周邊修建“銃堡”令建虜無法靠近和逾越,不過不同的是,徐光啟當年要求的是二十四處,朱慈烺權衡利弊,決定修建一半。

“第三,一旦長城不幸被建虜突破,撤退的兵馬和京營的援兵,要優先退往通州,三河,香河,和原有的守軍共同防守,配合銃堡切斷道路,令建虜無法輕易攻克和快速通過。建虜獲取不到糧草,困在京畿地區的時間越長,我大明的勝算就越高……”朱慈烺道。

“徐光啟當年確實提過銃堡,但朝廷認為花費太過巨大,有華而不實的嫌疑,因此放棄,最大的疑問,小小五百人真能擋住建虜大軍嗎?”這一次發問的是三輔謝升。

徐光啟雖然已經致仕,且已經病故,但他的名號在朝堂中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對徐光啟所學,即便是頑固派,也都是贊同的,當年徐光啟提議在京師周邊修建棱堡,拱衛京師,朝廷基本是同意的,只不過因為銀兩問題,最後被束之高閣。

謝升當年是禦史,對這個問題有過研究,因此他立刻發問。

“銃堡以火器為主,分上下兩層,能抵禦大炮的猛轟和敵人的重兵攻擊,我以為,徐光啟當年的判斷到今日依然正確,但使銃堡修建完畢,敵人若想突破,非付出三倍到四倍的傷亡代價不可,”朱慈烺道:“因此在通州,三河,香河,三地之間建設十二處的棱堡,將這三地連同京師和天津,形成第二道防線,對建虜絕對能形成有效的阻礙,而時間就是戰機,當建虜在京畿困頓時,我大明可以調集更多的勤王之師,在第三道防線形成兵力優勢,因此我認為,在京畿地區修建銃堡是非常合適和需要的。”

“棱堡只五百人,能守住嗎?一處銃堡由需要多少銀子?”謝升再問。

“五百人的棱堡,方圓兩百步,造價兩萬兩銀子左右,五千民夫,三個月就可以建成。至於功效,我已經說了,建虜若想攻陷,非付出三到五倍的傷亡不可。”朱慈烺道。

謝升不再問,但眼神卻懷疑。

十二處只需要二十四萬兩銀子,算起來並不是太多,如果真能將建虜阻隔在京畿地區,令其無法南下,對大明來說,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看出了謝升眼中的懷疑,朱慈烺淡淡道:“但使順天府出三萬民夫,由京營工兵營主修,十一月之前,十二處銃堡,都可以建成。”

太子不會說假話,謝升不再問,退了回去。

蔣德璟卻依然站在原地,問道:“京營兵馬協助這幾地,那京師呢?”

群臣都豎起耳朵。

京師的安全,關系到他們所有人。

朱慈烺環視重臣,聲音清楚地說道:“如果可以,我是真的希望,建虜能到京師城下,和我京營大戰一場,但縱觀建虜歷次入塞,除了第一次兵鋒到我京師城下,其他幾次全部都是繞城而走,往各防守薄弱的地方搶劫,而這正是建虜的狡猾之處,因為他們深深知道,京師城高池深,絕非輕易可以攻下的,建虜兵馬本就不多,一旦在京師折戟,十幾年也翻不過身來,因此就算讓他們攻,他們也未必敢攻擊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