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崇禎的決斷

朱慈烺小心翼翼,但又非常清楚的將自己的一番機心向崇禎帝表明,這些話,他並非沒有在奏疏裏面說過,只不過遠沒有當面這麽直接和詳細。

最後他暗暗吸口氣,更加小心翼翼地說道:“固然建虜是蠻夷,黃太吉是僭號,但兒臣以為,時至今日,我大明必須拋棄那種對建虜憤怒、不切實際、不屑交往的態度,脫虛務實,嚴肅認真的面對這個敵人,而用阿巴泰換回洪承疇和祖大壽就是其中的一步,阿巴泰對我大明沒有益處,洪承疇和祖大壽卻是建虜的寶,如果能將兩人換回,實在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言罷,朱慈烺深深叩拜:“兒臣這番機心,不能和朝中的言官禦史們明言,明言必定失敗。同時也不宜拖延,每拖延一分,洪承疇和祖大壽就多一分對建虜歸心的可能,說不得就會對我大明造成傷害。因此兒臣就自作主張,將祖澤潤放了回去。一切都是兒臣的錯,兒臣願意領罪。”

其實崇禎最生氣的並非是換俘,而是太子沒有經過他同意就大肆聲張,還放了祖澤潤回去,這已然是在挑戰他的權威,如果不是太子而是一般督撫,早就被他革職下獄了,但對太子,對自己兒子,他還是有容忍的。

而崇禎帝並非沒有被欺過,當年袁崇煥殺毛文龍就是先斬後奏,崇禎帝事後雖然大怒,但想想遼東局勢,他還是摸摸鼻子認了,這也種下了袁崇煥日後被淩遲的種子。

對兒子,崇禎帝沒有對外臣那麽多的猜忌和顧慮,不隱忍,有火就發。

見太子認錯,且原本白皙的臉因為風吹日曬,有點幹澀褪皮,這一切都是帶軍出征的辛苦啊,又想到擊退建虜的大功,崇禎帝臉色稍緩,但目光依然嚴厲,深深望著太子:“知罪就行了嗎?朕問你,私放祖大壽之子,是你自己,還是他人建議的?”

朱慈烺心中一驚,知道父皇在懷疑吳牲,急忙道:“是兒臣自己!”

“嗯?”崇禎帝似有懷疑。

“兒臣絕不敢欺瞞君父。”朱慈烺深深一拜。

崇禎帝的臉色這才和緩下來。

對自己的兒子,他還是相信的,另外他也知道兒子絕不是一個輕易能被擺弄的人,從開封之戰、潮白河之戰、到出居庸關,都可以看出兒子獨斷果決的性格——如果是兒子自己決定,那就沒有佞臣,剩下需要“改正”的就是兒子冒進的脾氣。

這些天,反復來回思索其間的利弊,崇禎帝對換俘之策漸漸偏向贊同,不過卻始終難以下定最後的決心,原因就是兩個字:輿論,或者說是面子。就像太子所說的那樣,這些陽謀機心不能在朝堂上明說,可如果不能明說,又如何能說服天下人的悠悠眾口呢?

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是成祖文皇帝當年的原話。

沒有和親,沒有結盟,自然也就不能有議和,這也是歷史上,崇禎帝想要和建虜議和,但卻始終不能成功,最後還搭上了一個兵部尚書的原因。

換俘雖然不是議和,但在清流士子們看來,放回虜酋的哥哥,有明顯的向建虜示好,繼而議和的意思,因此都是強烈反對——只有剮了阿巴泰,為遼東百姓報仇,才能表明我大明和建虜勢不兩立的決心。

“父皇……”看出了崇禎帝眼中的猶豫,朱慈烺擡起頭,小聲說道:“我松山將士的屍骨,還在松山的山野間,沒有被收斂呢,或許可用收斂松山戰死將士屍骨的名義……向遼東派使。人死為大,入土為安,那些言官禦史應該也沒有什麽好反對的。”

崇禎帝眼睛一亮。

換俘之事,最大的關鍵是大明要派出正式的使者,出使遼東,和建虜談判換俘之事。而崇禎帝怕的也就是這個,他擔心一旦派出使者,會激怒那些不理解朝廷苦心的士子文人,說不得會在各地煽風點火,聚眾議事,擾亂朝廷,甚至是給他冠上一個昏君懦弱的名號。

朱慈烺繼續道:“不過人選要慎重,一定找一個外圓內方,曲張有度,熟稔建虜事務的人。”

“你以為誰合適?”崇禎聽出了兒子話中的意思。

朱慈烺低頭想了一下,拱手道:“兒臣聽聞,現戶部郎中,蘇州滸墅關稅官、前兵部尚書袁可立之子袁樞有其父之才,通騎射,有邊才,善雄辯,又曾以戶部郎中的身份督餉於遼左軍前,解朝廷庚癸之憂,對遼東邊務十分熟悉。其父袁可立當年對洪承疇有提攜之恩,對祖大壽也曾有庇佑,兒臣以為,他或可為此次的副使……”

袁樞,字伯應,號環中,別號石。工書畫,精鑒賞,家富收藏。據記載袁樞貌俊偉,多大略。善騎射,有邊才。弘光元年,清兵渡江陷金陵,袁樞絕食數日,憂憤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