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請整京營(第2/2頁)

崇禎並非不想整頓京營,崇禎四年,他拋開文官,派太監唐文征提督京營主持京營之事,但收效甚微——即使是太監也知道,整頓京營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李邦華罷官免職還是好的,真把那幫世襲罔替的勛貴們惹急了,說不定小命都難保。

崇禎七年,崇禎幹脆讓司禮監掌印大太監曹化淳提督京營,曹化淳頗有幹才,他吸取了李邦華的教訓,沒有全盤整頓京營,只是將原先的四衛營整訓為新的勇衛營,任用手下知兵的太監盧九德和劉元斌為監軍,並精心網羅忠誠勇敢之士,明末名將孫應元、黃得功、周遇吉,都是在這個時期加入勇衛營,並且很快就嶄露頭角。

其後的戰事裏,勇衛營不負眾望,無論抗清還是剿匪,都立下赫赫之功。

只可惜大明朝一直處於雙線作戰當中,兵力並不多的勇衛營不得不一分為二,此時此刻,孫應元率一部在荊楚追剿羅汝才,黃得功率另一部在四川圍追張獻忠,而周遇吉被任命為山西總兵,正在山西練軍。

在前世的歷史中,這三人都是為大明朝鞠躬盡瘁,戰死沙場的忠臣勇將。

崇禎一直都想再練出一支勇衛營,只可惜國庫空虛,有心無力,崇禎七年之時,他能大把大把的撒銀子,網羅忠誠勇敢之士,重賞勇夫,但現在他卻拿不出多少銀子了。

沒有銀子,焉有勇將?

整頓京營自然也就不可談。

如果是某個朝臣在這個時間提出去整頓京營,崇禎一定會毫不猶豫的答應,成就成了,不成隨時都可以棄掉。就像李邦華那樣。

但自己的兒子,當朝太子,皇朝未來的繼承人,他卻不能不猶豫,大明朝垂拱而治,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但皇帝不止是皇帝,皇帝身後還有宗親和勛貴,在崇禎看來,皇帝和宗親勛貴是同枝連氣,一榮皆榮,一損皆損的關系,大明朝的江山要想穩固,沒有宗親勛貴的支持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也是為什麽崇禎對宗親勛貴特別信任和寬容的原因。

即使明知道勛貴們在京營中“占役”“虛冒”“吃空餉”,他也假裝不知。

如果自己兒子整頓京營,得罪了勛貴們,一旦自己百年之後,兒子坐了這帝位,能得到勛貴們的支持嗎?沒有勛貴們的支持,帝位能穩固嗎?

不,其他任何人都可以整頓京營,唯獨太子不行。

崇禎定了主意,站住腳步:“不準!京營之事,你不要插手,朕自有處置。”

意思是,朕會找其他人處理此事。

朱慈烺心中一沉,趕緊拱手:“父皇,京營積弊良久,利益盤根錯節,兒臣身為太子,尚恐不能壓制,何況其他朝臣?除了勇衛營,京營十二萬的員額,實有的可能五萬都不到,更不用說其中有多少的老弱病殘,空占名額,耗費錢糧,多拖延一日,國庫便要多支出一日的錢糧,因此,整頓京營,非兒臣莫屬,給兒臣三個月,兒臣定讓京營煥然一新!”

“不要說了,下去吧。”

崇禎卻不聽,在幾案後坐下,擺擺手。

“父皇!”

朱慈烺拜伏在地。

崇禎不為所動。

沒辦法,朱慈烺只能退下,他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等朱慈烺走了,崇禎放下手裏的奏折,望著朱慈烺離開的方向,欣慰的笑:“我兒長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