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星塵的生命(第2/6頁)

為此,祂們只能不斷地拋棄自己的質量,拋去自己星塵之軀中留存的記憶,留存的那些歷史。

某種情況來說,這其實是一種自殺,飲鴆止渴罷了。

可他們卻不得不這麽做。

但即便如此,在愈發死寂寒冷的宇宙中,絕大部分星塵生命都消散,死去。

祂們或是因為從未思考過生死的差異,故而覺得不適就自我解體,或許是的確無法適應現在的宇宙環境,被凍死在了真空中。

但無論如何,這些最初的等離子生命體的確幾近於滅絕。

除卻一個質量剛剛好,恰好形成了一顆穩定恒星的星塵生命除外。

或許並不僅僅只有祂,但對於那時沒有超時空通訊手段的星塵生命而言,祂們已經無法互相交流,這對雙方而言,對方就幾近於不存在。

而在成為恒星的最初的那一段時間,這星塵生命其實沒有多少感想,但祂比誰都清楚胡亂地動用力量的結果,打破平衡等同於自殺,故而便陷入沉寂,自封大部分意識,維持星體形態的穩定。

在這過程中,祂逐漸摸索出了一種可靠的,可以保持自己恒星之體的情況下,操控一部分力量的方法。

祂卻不清楚,這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修法’,一種‘傳承’,一種延續自己的方法,可以增加同類的知識。

一種,最初的‘道法傳承’。

故而,被銘刻於宇宙之中,無盡的靈氣本質內。

不朽,由此誕生。

而祂並不知道這點。

總之,相較於其他那些自然恒星,作為有生命的星體,祂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環繞他隕星的穩定行星系環境,更適合生命的誕生。

而這樣穩定的時光,刹那便是數億年。

在恒星周邊徘徊的離散星塵,最終凝聚成了一顆顆星球,而相較於最初宇宙動蕩的環境,即便是有著無數地質運動,巖石星球的環境也算得上是非常穩定怡人。

於恒星的注視下,生命出現。

然後又毀滅。

在恒星漫長的注視下,因高靈而出現的各種生命,因為星球動蕩的地質運動毀滅又出現,上一代生命的屍骸,甚至可以變成下一代生命的原材料。

這樣的輪回,重復了千百次也不止。

這不僅令星辰生命回憶起了自己的那些同胞,那些或是坍塌成黑洞,或是崩散為星雲,軀體的每一個分子都重新構成了全新物質的同類。

如今的整個宇宙,所有的物質,有相當一部分,就源自於祂們那些同類的灰燼——那些小小的初始生命,亦或是宇宙幕布中劃過的星光,無一例外。

祂們死去了嗎?

還是說,祂們一直都在,只是換了另外一種形態?

很難想象恒星思維的邏輯,祂沒有困惑,只是不斷地提出一個個問題,然後陷入自己近乎永恒的思索,帶起一道道微薄的日冕。

但宇宙始終是危險的,即便是恒星,也不過是這龐大實體中的滄海一粟。

尤其是原始的河系中,星體的軌道並未完全確定。

甚至,河系之間,也會互相撞擊。

就在行星上終於衍生出了一支存在了超過七百萬年的巖元素生命體,即將演化出真正的智慧生命時,因為原始河系的碰撞融合,源自於周邊星系核中,兩顆大質量脈沖星對撞造成了多顆星體軌道偏移,並激發出了一次大碰撞事件。

恒星生命,就在被攪動的星體行列之中。

卷入天體級的碰撞,即便對於恒星生命而言也是一種災難,在與其他恒星碰撞,並最終崩潰結構的生命,心中最後的想法,卻並非是為自己的‘死’哀嘆。

反倒是,為那些行星之上,自己注視了十幾億年,才誕生出萌芽小小生命而惋惜。

——好不容易才穩定了下來,卻因為這沒有理由的天災而被摧毀,它們想必,也無法理解自己為什麽會消亡吧?

星塵自己也很難理解。

但無法理解,沒有意義,本就是宇宙的本質。

恒星生命消逝在了多顆恒星連鎖撞擊造成的動蕩中,祂的光輝潰散奔流,化作一片絢麗的星雲。

這,或許可以被稱之為死。

星塵自己也這麽覺得,祂是時候死了,應該死了——祂所有的同類都已經消亡殆盡,這個冰冷漆黑的宇宙,與祂記憶中明亮快樂,初始的高熱宇宙相差實在是太遠太遠,遠到了祂只能感覺到陌生,甚至是恐懼。

祂並不愛這個宇宙。

而且,唯一在意的那些生命,那顆小小巖石星球上的生命,也最終溶解於光芒,復歸最初的星塵。

祂已經毫無牽掛。

恒星在璀璨的爆炸中消散,祂的殘骸在劇烈的坍塌下開始變化,由原初氫分子組成的恒星開始變成金,變成鐵,變成數十億年後,一些生物手中的金幣,一些生物手中的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