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農稅(第2/2頁)

說罷,李玄都轉身離去。

老人望著李玄都的背影,咕噥道:“明白?明白什麽了?”

李玄都悄無聲息地離開這裏,回到了秦素身旁。

秦素問道:“你打聽到什麽了?”

李玄都感慨道:“嶽父大人和趙部堂高明啊,我今日領教了。”

“怎麽說?”秦素好奇道。

李玄都道:“如今看來,遼東的藩庫要比朝廷的國庫富裕太多,最起碼遼東沒有饑荒,還能借錢給百姓開荒種地,更能養起二十萬大軍。反觀朝廷,賑災的錢沒有,養兵的錢也沒有。這就有意思了,遼東的土地、人口不足朝廷的四分之一,也不是江南等富庶之地,怎麽就能收這麽多的稅,還沒有百姓叫苦?朝廷占據了那麽大的地盤,那麽多的人口,各種巧立名目,各種苛捐雜稅,收稅收得天怒人怨,逼得百姓不得不棄耕逃亡,可到頭來收到手裏的稅還不如遼東的多?你想想這是什麽道理?”

秦素立時明白了,“這些稅都被中間的人層層貪了。”

李玄都道:“一個遼餉,不過二百萬兩銀子,屬實不多,可攤派到百姓頭上的時候,就逼得百姓逃亡,這是被增加了多少倍?說句不好聽的話,朝廷能拿到手一百萬兩銀子,底下的百姓就要繳納一千萬兩銀子,剩下的九百萬兩銀子都被那些貪官汙吏們分走了。可偏偏朝廷還沒有替換的能力,因為這些官吏以及他們背後的士紳,就是大魏朝廷的根基所在,沒了他們,朝廷也就不存在了,這便是張相新政失敗的原因。”

秦素咋舌道:“遼東這邊呢?”

李玄都道:“朝廷收一百萬兩銀子,到手一百萬兩銀子,百姓繳納一千萬兩銀子。遼東收兩百萬兩銀子,到手兩百萬兩銀子,百姓繳納兩百萬兩銀子。結果就是遼東比朝廷有錢,遼東還更得民心。這樣的朝廷,焉能不敗?”

秦素道:“原來這才是爹爹打壓士紳的用意所在。”

李玄都感慨道:“我現在想明白了,張相的新政注定不可能成功。朝廷要賑災,要用兵,必須加稅。可天災連連,本就歉收,又因戰禍之故,青壯男丁死傷慘重,很多田地要靠老弱婦孺來耕作,收成更是淒慘,只希望著朝廷撥款賑災或者減免賦稅。如此一來,成了個死局,朝廷沒錢,百姓沒錢,士紳們有錢。士紳們挖朝廷的墻角,又拼命壓榨百姓。可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士紳就是朝廷的支柱,想要通過朝廷去對付士紳,只會自尋死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另立門戶。”

“只是如此一來,又有一個問題。”李玄都話鋒一轉,“一朝之初,吏治清明,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只因此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漸漸好轉了,朝廷穩定了,也就漸漸怠惰了,少數變為多數,繼而怠惰成風,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難以補救。也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黨同伐異,到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形勢便復雜起來了。就像一張餅,現在能吃到十成,漸漸只有八成,最後只剩下五成、兩成,終是難以維持。我在想,遼東能否擺脫這個規律?”

秦素陷入沉思之中,沒有貿然回答。

李玄都嘆息道:“‘天下蒼生’四個字,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是何其難。說廟堂,不是幾個書生坐而論道,打些機鋒,那是純粹的紙上談兵。也不是整日裏這個計那個謀,這些機謀權術解決不了吃飯的問題。這些實實在在的問題,如何改變?如何避免?這才是根本,故而太上道祖有雲:‘治大國如烹小鮮。’”

秦素道:“你有沒有辦法?”

李玄都搖頭道:“沒有好辦法,我們現在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這種時候,空有一身長生境界修為也很難有所作為,這就好比繡花,不是空有力氣就行的。”

秦素沉默了一會,問道:“還要繼續四處走走看看嗎?”

李玄都心情立時好起來,笑道:“當然要四處走走看看,而且要好好看看,我現在對遼東越來越有興趣了。不管以後如何,現在的遼東讓我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