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漢氏子姓

以人臣的身份取代舊主成為一國之君,不是沒有相關的例子。

比如成湯取代了夏桀,還有姬昌取代了帝辛,不都是以人臣之身幹挺了舊主嗎?

問題是兩個例子都太久遠,並且作為大領導的周天子固然不行了,但是當今的歲月依然是姬姓諸侯到處都有的時代。

晉國的公族打從事實上已經不行了,韓氏留在晉國成了一家獨大,他們有的是辦法取代晉國公室,需要擔憂的是來自外部的壓力。

呂武將韓起送走,回去大帳陷入了沉思。

按照韓起的暗示,一旦韓氏取代晉國公室,韓氏不是不能將老巢挪給漢國,並且還將“荀”地也一並給出去。

中行吳已經放棄了“荀”地,作為交換是獲得了晉國東北部的一大片地盤。

這樣的交易很有必要,不然就是荀國的都城遠在西邊,大片大片的疆域卻是在東邊,兩塊地盤還被晉國給攔腰切斷了。

同理,士匄也跟晉國交換了大量的城邑,一樣是出於實際的需要。

呂武這邊就沒有那樣的煩惱,建國就是各座城邑改換城頭的旗幟,壓根就不需要遷徙人口和轉運物資。

遭到肢解的晉國非常苦逼,都城“新田”成了一個突出部,只要漢國想的話,不用多久就能玩一手兵臨城下。

並且,晉國的城邑分布成了一種狹長的現狀,源於大量的城邑城頭改換旗幟,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麽山川地利可言。

呂武心想:“現在沒地理課,韓起不至於完全不懂這個吧?”

最為肥美的南方落到了範國的口袋裏,西部和北部的交通要道變成了漢國的地盤,東側只要荀國願意就能出兵吞占晉國城邑使兩塊疆域合並。

這種局面之下,韓氏哪怕是成功玩了一手取而代之,開國之後就是一副被三大強國緊緊裹住的局面,有意思嗎?

其實哪怕韓氏在當下跟著立國,局面一樣對他們好不到哪去。

韓氏最應該做的選擇是三選其一投靠,韓起這麽選的原因是心裏接受不了。

畢竟,韓起跟呂武、士匄是同輩,少年時代就認識了,朋友成了一國之君,國家看著也很強大,自己建國卻會是小國,心態能平衡嗎?

另外,作為小輩的中行吳成就也遠遠超過了韓起,還是以一種抱大腿的方式獲取那等成就,必然使韓起心中變得更加苦悶。

韓起可能知道哪怕是晉國公室取而代之也極可能是爽一把就死,關鍵是不試試怎麽都會覺得不甘心呀。

或許,只是或許啊,韓氏能夠獲得很好的機會,不但成功取代晉國公室,還能解決面臨的困境。

說到底,韓氏也是公族,曲沃能代翼,他家就不能代曲沃嗎?取而代之不過是歷史重演而已,遭到的非議不會太大,還能是在短時間內平復內部,有余力窺探外部的。

敕封結束,影響卻會有一段時間極長的發酵。

首先是晉國遭到削弱,然後秦國、鄭國和衛國相繼滅亡,以後“東方世界”將會多了三位異姓諸侯,不知道會給局勢帶來什麽變化。

人心方面肯定也會出現波瀾,大量有實力的貴族會思考自己某天能不能獲得立國的資格,一旦無法憑借功勞獲取,是不是能仗著武力或玩弄陰謀來搞?

諸侯們,有的留在“洛邑”搞東搞西,有的則是在周天子的宴會結束後就歸國。

不管是為了商議事情,還是做姿態給眾諸侯看,呂武、士匄和中行吳選擇了結伴而行。

這麽一搞,隊伍到了“原”多了一次哲別。

“今日一別,不知何日再會。”士匄是東道主,已經宴請了漢國以及荀國的君臣不止一次。

呂武看著滿臉惆悵的士匄,笑著說道:“怕是不隔三五載。”

隨著漢國、範國和荀國建立,形勢肯定是出現了新的變化,不出現會盟的話,呂武、士匄和中行吳的確很難再聚首了。

他們在立國之前極力地削弱了眾諸侯,最為關鍵的是極大地削弱了楚國。

現在局勢突變,諸侯怎麽都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來消化消化,再加上用休養生息來恢復實力,三五年應該是不會爆發大戰的。

士匄的惆悵是壓力挺大,除了楚國之外,還有宋國和曹國表現出來的不友好。

宋國一些城邑被士匄派兵給占了,討要無果之下肯定記恨範國的呀。

曹國不止是恨上了範國,漢國和荀國也在記恨之列,原因當然是晉國遭到了三家的瓜分。

說實話,呂武對士匄派兵攻打宋國的行動挺迷惑,國家剛剛建立起來就毆打鄰國,哪個國家不會心生忌憚呢?

對,沒錯,宋國那些城邑挺好攻占,問題剛剛建國的範國有楚國這個大敵的同時,徹底跟宋國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