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真·太歲頭上動土

呂武為什麽會將戰場選擇在“湛阪”這個地方呢?

了解楚國的地理和各城邑分布,會知道“湛阪”那邊的“方城”之南就是楚國的腹心之地。

所謂的“腹心”不是指有多麽深入,也不是都城“郢”的周邊,純粹是那邊不但是楚國的經濟重鎮,還是楚國的主要農耕集中地之一。

說“方城”可能很多人會陌生,要說到“宛”或是“南陽”,知道的人可能就更多了。

在封建時代,“宛”其實是作為南北交通樞紐之一,那邊山地與平原各自占了半數,重點是山地並沒有影響到交通,平原地形貫通了鄭國與楚國的可行路線。

當然,“湛阪”並不是“宛”,前一個雖然也是楚國的“城”,但它在“方城”之外;後一個則是屬於楚國經濟重鎮之一,位於“方城”的之內。

楚國為什麽會修建“方城”呢?這裏面有非常曲折的故事,包括曾經的楚國打不過鄭國,不得已之下一再修建城墻用來作為防禦鏈,再慢慢把各個城墻段給連接起來,也就成了一道長度將近兩百裏的長城了。

“我聞許在‘湛阪’之南?”呂武也是才剛知道這個消息的。

這個許國一再搬家,幾年前才剛剛又給搬家了一次。他們從現代的許昌市附近,搬到了舞陽市以西,緊緊挨著楚國的“方城”,同時又跟蔡國成了鄰居。

許國一直搬家很“傷身”的。每一次搬家不但要放棄開發好了的農田,連帶到了新地點還要一切從頭開始。

那種行為讓許國很難有穩定的發展空間,整個國家的人口一度減少到一萬人以下。

現在許國有多少人口?好像是有個將近三萬人。

只有三萬人就是一個諸侯國?這個也就是所謂的小型諸侯國,現如今可能比較少,春秋初期足有三千多個。

事實上,春秋初期要是有三萬人多的人口都能算是中等強國,一些舉國上下只有個兩三千人的諸侯國更多。

時間走到了春秋中葉,還存在於世的各個諸侯國,他們多多少少都幹過兼並他國的事情,吞並越多的國家,目前不一定是最強,但怎麽都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呂武為什麽會提到許國?只因為鄭國很雞賊的沒有直接入侵楚國,大軍逼近“湛阪”才發現有那麽一個許國窩在那裏,又從別的渠道得知許國現在是楚國的小弟,一想“敢情好!打了小的,肯定會惹出老的。就打你了。”逮著許國就是一頓揍,偏偏還不給打死。

“鄭侍我不誠。”士匄覺得自己又抓住鄭國的一個把柄。

現在的情況是,挨了打的許國一臉懵逼,好幾次找鄭國人訴說“我無罪”的那一套;親自統軍出征的子產沒逼逼叨別的,告訴許人“我就是打你,怎麽著啦?不服氣,打不過?去找你們老大啊!”。

鄭國表現出來的惡霸嘴臉簡直是要把許人給氣死了。

還講不講“禮”了嘛!

周禮裏面有規定強大者不能任意欺淩弱小的哦。

當然,周禮的那個規定是為了限制各個分封國互相兼並,達到周王室永遠牛逼的效果。

只是吧,不能互相兼並什麽的早被各個諸侯國丟到一邊,後來要是沒有晉國扛起周王室的大旗,稱霸之後對周王室制定的秩序進行維護,信不信“東方世界”要比現在更亂。

很傷心又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的許國跑去找楚國告狀了。

刻意讓許國能跑出去告狀的鄭國,他們得知許國總算去找楚國求救,陷入了極度愉悅的歡騰之中。

呂武大概能猜中子產等鄭國人的心思。

鄭國已經得罪了楚國,問題是不敢繼續刺激楚國,怕就怕晉國縮了回去,楚國放下吳國和宋國專門盯著鄭國往死打。

作為一個不是強大到能扛下一切,又有一點點強的鄭國,他們被夾在晉國與楚國中間,真心是太難了!

呂武說道:“如今楚已動員,楚君招任公子格為主帥,會集‘鄧’以北諸地之兵,已誓師北上途中。”

這個公子格並不是楚君熊招的兒子,也不是楚共王熊審的兒子,單純就是楚國公族之一。

公子格能被任命為這次楚軍的主帥,原因就是他的封地就在那片區域,還是實力最強大的那個封君。

講實在話,晉國這邊之前壓根不知道公子格是誰。他們比較納悶楚國難道是沒有收到晉軍集結在“虎牢”的消息嗎?怎麽派了這麽一個名不經傳的人物統兵北上。

楚國那邊究竟是怎麽一回事,有點不太好說。

可能是楚國陷在吳國那個大泥潭,一時半會爬不起來。

也有可能是楚國被宋國那邊的異動吸引,忽略了其它方向的動靜。

更加可能是楚國覺得鄭國簡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入侵許國這個小弟,以為出動公子格就能將鄭軍教訓得滿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