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一不小心,“天下歸心”啦?

呂武似笑非笑地看著士匄,看得士匄慢慢變得很不好意思。

範氏要針對鄭國在晉國的眾“卿”之中已經不是什麽秘密,再則士匄從來都沒有掩飾對鄭國的意圖。

晉國的“卿”針對某一個國家,用同為“卿”一員的說法:那個國家簡直是祖上燒高香了,能得到晉國“卿”的針對。

也就是說,他們非但不同情那個國家,還覺得自己有那樣的實力和權力。

這個純粹就是屁股決定了思維,制止是不可能制止的,沒推波助瀾就算是有良心了。

“我使鄭,鄭有難我不往,國家氣度不再。”呂武有想過放縱範氏,仔細再一想認為不能坐視鄭國倒黴。

曾經是霸主的鄭國能淪落到現在這般境地,起先並不是因為失去信譽,是幾代鄭國君臣自己作的。

後來鄭國變得那麽慘,則就是因為不被他國所信任了。

一個失去信譽度的國家,哪怕再強大也無法獨霸多久,甚至會因為跌落神壇而被各種墻倒眾人推。

國與國的交往要看實際利益沒有錯,獲取利益的手段卻不能太漂亮國,是吧?

其余的“卿”沒有吭聲,看臉色在態度上跟呂武一致。

他們並不是懼怕呂武而選擇無條件站隊,更不是為了針對範氏,思考的立場是從國家角度出發。

士匄說道:“鄭實待我不誠。”

這個也不是死鴨子嘴硬,想要抱住晉國大腿的鄭國在很多事情上確實有小動作,以至於在態度上很難讓人看出真誠。

不過,國家與國家的交往難道不是那樣嗎?真的無條件服從,願意損害自己的利益而服務老大,該是多麽的袋鼠國品德呀。

漂亮國就那麽一個,袋鼠國卻是常有。

一般是作為小弟被老大逼得沒有選擇,又或者是自己腦子被門夾了,乃至於是妄自稱大,總的來說不是智商不足,就是腦子真的壞了唄。

鄭國有自己的心思再正常不過了。他們要是真的為了晉國而不顧一切,歷代鄭國君臣會從墳墓裏爬起來掐死當代的這一幫鄭國君臣。

呂武還是很喜歡士匄足夠執著,話題卻不能再繼續下去,說道:“楚再敗,敗於鄭。我或需長驅直入。”

怎麽都要給楚國一點反應時間的吧?

現在的季節到了秋季,各個諸侯國會稍微消停一下,先給完成秋收再說。

呂武已經接到來自本國貴族的意見,他們詢問大軍會不會南下,不南下想回去封地主持秋收。

楚人也需要吃飯,他們近幾年的用兵遠比晉國頻繁,消耗方面比晉國大多了。

所以,等楚國再一次進行動員,肯定是秋收之後。

也許,只是也許,楚國今年不會出兵北上了?

畢竟,楚國對吳國的戰爭在關鍵階段,他們要是放棄對吳國的清剿,來自第三次“蕪湖之戰”的紅利就將收獲不到,肯定是要接著對吳國用兵,哪怕不一下子將吳國打死,怎麽都要將吳國極盡地削弱。

晉國這一次南下的用意就是拯救吳國一次,免得楚國徹底將吳國打死,使得晉國失去了一個不斷給楚國搗亂的列國。

士匄對呂武的決策本身沒意見,心裏則是很不爽鄭國真會鉆空子。

他們已經在“虎牢”駐紮了兩個月之久,得到邀請的各個列國先後前來會合。

這一次,晉國召喚了衛、曹、紀、譚、魯、杞、齊、滕、萊、薛、莒、邾、小邾,鄭與宋肯定也是聯軍的一份子,又給缺失了秦。

呂武沒有完全控制秦國之前,沒有可能讓秦國出現在會盟的名單上。

他作為晉國的元戎,當然有資格來決定會盟名單有誰沒誰,哪怕是有人心裏疑惑或有意見,該憋著還是要憋著。

十六國聯軍比上一次少了,來的聯軍數量卻是比上一次多得多。

像是紀、譚、杞、滕、萊、薛、邾、小邾這些不入流的小國,他們砸鍋賣鐵也要組織起碼兩個“旅(合40戰車、1000士兵)”,有能力就帶來一個“師(100戰車、2500士兵)”。

對於小型諸侯國來說,能出動一個“師”基本上就到了極限,要是這個“師”折損在戰場上,他們國中就幾乎要人人戴孝,連帶國家財政也會破產,國門對有敵意的國家敞開。

來了一個“軍(500戰車、12500士兵)”的列國有衛國、魯國、齊國。

曹國極限動員了四個“師”來幫老大站台。

本身就在南方的鄭國已經動員了三個“軍”,宋國則是集結起了兩個“軍”來作為野戰力量。

宋國除了組建野戰部隊之外,他們在跟楚國比鄰的城邑也進行動員,怕的就是楚國拿宋國開刀。

所以,不將晉軍包括在內,十五國聯軍兵力就將近十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