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第2/2頁)

以往參加科舉考試,進入府學縣學的時候,葉行遠也要拜聖人畫像,如今拜見真人,倒有一種奇異的違和感。

“小友何必多禮?”聖人一招手,葉行遠身不由起的直起了腰。心中暗暗感慨聖人這種舉手投足間都帶著的大神通,輕描淡寫卻無人能夠抵抗。

“聖人為天地之師,萬世師表,學生怎敢不敬?”葉行遠真心誠意,態度恭敬。他這話完全發自肺腑,若無聖人截取天機,承載天命,哪裏來的後續三千年盛世?

聖人的目光深邃,仿佛能夠看穿橫亙在兩人面前的時光長河,他注視著葉行遠,朗聲道:“一見小友,吾心大安,三千年道統仍在,幸甚至哉!”

這句話別人聽得雲裏霧裏,葉行遠卻聽得明白,不由大吃一驚。難道說聖人能夠看得出來,自己是來自三千年後的人?

如果真的是聖人,葉行遠毫不懷疑他有這樣的能力。但站在自己面前的,其實並非是真正的聖人,而只是在鐘奇思想中的一個投影,勉勉強強只能算是聖人千萬分身之一而已。

他居然也能看出自己的底細?葉行遠心下惶恐,一時不知該如何接口。

聖人看出他的猶豫,笑道:“小友不必擔心,你是何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再無其他人知曉。你到此來做下這等大事,吾之弟子,心中必然感激。”

高華君在旁邊聽得一頭霧水,不過他早就習慣了聖人說話玄之又玄,自己聽不明白只需要記下,回頭細細思索便可。

葉行遠卻真的目瞪口呆,聖人果然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看上去對他的一切了如指掌。不過他說弟子心中感激,想必說的便是鐘奇。

難道說,合乎本心的行動,並沒有違背“節”的定義?

想到這一點,葉行遠正容斂色,虛心請教道:“還請聖人指教。”

盡管對面並非是聖人真身,但不管是投影也好,分身也好,他仍然擁有聖人的智慧。對於葉行遠來說,這或許是請教心中疑惑的最好時機。

實際上從顏無邪墓回來,葉行遠就一直在考慮聖人之道與君子五德的真諦。

高華君的“孝”,子衍子的“忠”或許比較好定義,但顏無邪的“和”與鐘奇的“節”,卻都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而天下最能夠闡明五德之人,就在眼前,當然就是聖人本人。

葉行遠沒想到進入鐘奇的死後世界,真的能夠得到當面請教聖人的機會,這種機緣簡直是三千年來軒轅世界讀書人做夢都想不到的好事。

哪怕得不到五德之寶,就算是得聖人一句教誨,這一趟也來得值得。

聖人卻淡然笑道:“三千年鴻溝,如何教得?不可說,不可說。你所求者,須得自悟。”

聖人教弟子,一向是因材施教,對不同人的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在《聖人語》中有記載。有弟子問:“聞斯行諸?”

聖人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又有弟子問:“聞斯行諸?”

聖人曰:“聞斯行之。”

又有人曰:“先者也問,聞斯行諸?聖人曰,‘有父兄在’;後者也問聞斯行諸,聖人曰‘聞斯行之’。弟子也惑,敢問。”

聖人曰:“先者也退,故進之;後者也兼人,故退之。”

翻譯過來,就是兩個弟子同時問聖人同一個問題“聽到了就去做嗎?”,聖人對第一個說你父兄還在,你怎麽能隨便去做?對第二個卻說,聽到就趕緊去做。

另外就有弟子迷糊了,問聖人說為什麽不同的回答。聖人說第一個弟子性格激進,所以要勸他保守;而第二個弟子性格溫和,要勸他勇猛精進。

這就是對待不同弟子的不同教育態度,葉行遠雖非他的弟子,是三千年後的道統傳人。聖人並不想用既有的思維和解釋來束縛他,一切還得靠他自行領悟。

葉行遠如醍醐灌頂,躬身行禮,“今日一見聖人,恍然大悟,解開心頭所惑。”

君子五德,每個人的理解本來就不一樣,並沒有什麽標準答案,說到底,還是得自己去領悟才行。而自己附身在鐘奇身上,正是參與了這個領悟的過程。

就像是顏無邪帶他看三世輪回,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