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聖人一言,點醒夢中人,葉行遠知道自己並不是依靠問來獲得答案,心中便有明悟。所以心服口服的施禮,感謝聖人。

高華君在旁點頭,若有所悟。他本是聖人座下悟性最高的幾名弟子之一,聽他們對答,也有所感悟。

想通了此行的意義,葉行遠不再執著。他來洛邑有自己的使命,便再度向聖人行禮,誠懇道:“學生此來,一方面是向聖人請教大道學問。但更重要的,是要向聖人求救。越國無故興兵,攻打吳國,如今兵臨城下。

吳國無力抵抗,眼看就有滅國之禍,只求天子與聖人出面調停,斥退越國,保我吳國五百年基業社稷不失,也平定諸侯秩序,解決當前的亂象。”

吳國乃是周朝開國之時就分封的諸侯,吳伯原是武王的親弟,吳國傳承悠久,有朝廷的背書。如今當逢亂世,各國之間戰亂不休,早就忘了天子的權威。事實上,如果朝廷有實力的話,是可以強制要求諸侯國停戰的,尤其是師出無名,更要受到懲治。

如果越國執迷不悔,天子甚至可以將其斥為“逆賊”“朝敵”,號召天下共擊之。朝廷有足夠軍力的話,也可以興兵平亂。

不過這些事,都只會發生在周王朝的前期,自平王東遷都洛邑之後,周王室日益衰落。強大的諸侯根本不願意搭理這位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雖然也有不少人提出“尊王攘夷”,但終究沒有落到實處。

至少已經有三百年,沒有人向周天子哭訴,求這種調停懲亂的機會了。

聖人微笑,臉上露出滿意之色,點頭道:“吳越爭霸,苦的還是百姓,此事天子已知曉。明日我就帶你進宮,參見天子,你據實報上,天子自然會調派大軍,為吳國做主。”

如今聖人一言九鼎,在朝堂上說一不二,天子幼小,呼之為仲父,都會聽從這位“仲父”的意見。

聖人既然說了會為吳國出兵,此事當不會有什麽變故。葉行遠松了口氣,自己之前攪亂了這段歷史的進程,看來並不影響後續的結果。

畢竟現在無論怎麽說他表面上是“弑君者”,就算天下人人都誇贊他豪俠義氣,為國為名,但他還是要擔心周天子的態度。

如果因為自己的作為,而導致朝廷不願意派兵救援吳國,那後續該怎麽發展,葉行遠可就一籌莫展了。

不過葉行遠也知道,在真實的歷史上,聖人與朝廷都是願意來介入諸侯事務的。只是因為各地諸侯已經習慣了不向天子求助,所以他們缺乏一個口實。

如果強行介入諸侯的紛爭,名不正而言不順,聖人不為也。

歷史上的鐘奇,正是因為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才會冒死前往朝廷,向天子與聖人求助。聖人得到這機會,這才以犁庭掃穴之勢南下,懾服越國,開始奠定周王室復興的聲威,踏出了“克己復禮”的第一步。

聽到聖人答應相助,高華君為葉行遠高興。聖人開始忙碌學宮中事,他告了假,帶著葉行遠回到自己的住所,讓葉行遠住上一晚,明日入宮。

葉行遠與高華君早就有相處的基礎,對他的脾氣也甚為了解,兩人言談甚歡。不過顯然葉行遠在高華君死後世界的行動,並沒有影響到鐘奇死後世界的“高華君”。

高華君的記憶之中,並沒有葉行遠這麽一個人。

他與歷史記載的一樣,在發現父親和後母要殺自己之後,便背井離鄉來到洛邑,向聖人求學。如今在洛邑已經待了三年,他天資絕頂,學東西極快,已經被聖人視為賢弟子之一。

這個“高華君”與之前葉行遠所見的那個相比,並無差別,可見這位孝子表裏如一,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與葉行遠惺惺相惜,促膝而談,直到東方既白,隱有雞鳴,才趕忙催葉行遠睡了一會兒。第二日一早起身,先到學宮拜見聖人,一起前往王宮。

如今的洛邑,經過數百年風霜,遠不如以往繁華。說是王宮,其實也荒廢了不少,大片宮殿都空置著。聖人為了王室尊嚴,曾打算重修殿閣,但考慮到財政問題,終於還是沒有急著大動幹戈。

要到後來天子成年,聖人之德服膺四方,各地諸侯恢復了朝貢,王宮才開始重建。那該是十多年後的事了。

葉行遠心中吐槽,隨著聖人亦步亦趨,進了宮門,穿過大片的空地與台階,這才到了燃著燈火的大殿。

天子不過是個七八歲的孩子,他頭戴平天冠,身著黑色錦袍,在碩大的龍椅上端坐著,看上去瑟縮成小小的一團,令人生不出畏懼之心。

葉行遠記得這位天子成王先天不足,壽命也不永,不到三十歲就駕崩,後來繼任的天子不再像他那樣信任聖人,反而頗多猜忌,導致最後聖人掛冠而去,周遊列國。周王室的中興,就如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