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你在哪裏?”電話一撥通, 隗慶陽就在那邊問道。

“我在家。”

“褲衩台記者在趕來的路上了,底下所有瓷器都已經出水,尤教授和康教授他們已經準備返航, 你把位置發給我, 我這邊盡快安排人去接你,咱們文物局門口匯合。”

敖丙:……

沒想到真被敖爸給說準了。

略收拾了一下,來接他的司機就已經到了小區樓下, 等到敖丙急匆匆地坐車趕到了文物局,那邊考古隊也已經帶著一晚上的收獲回來了。

雖然一晚上沒睡,但整個考古隊每個人都精神抖擻跟打了雞血一樣興奮,一問才知道, 除了那些瓷器,這次他們還在海底打撈到了一批金箔書,金箔裁切規整, 上面鏨刻的是全冊《佛說菩薩十住經》, 系唐後期皇家寺院藏品。

這些金冊佛經, 更具代表性,幾乎可以明示這些海底文物的出處了, 唯一可惜的是, 打撈公司沒在附近海域找到沉船,很可能一千多年的海水侵蝕,沉船已經被腐化成泥了。

不過尤教授他們還是很激動,回了文物局以後就迫不及待地跟上面申請, 要求普陀山那邊不肯去觀音院與考古隊對線, 配合他們進行接下來的調查研究。

普陀山那邊接到消息也懵了,一問才知道,津市這邊竟然發現了一尊新的觀音寶像, 與不肯去觀音院的那一尊一模一樣。

不肯去觀音院的主持一聽到這個消息,心下頓時一個咯噔。

多年來,其實不肯去觀音院一直有一個說法,鹹通四年,東瀛僧人慧鍔自九華山奉觀音寶像歸國,途徑東海時在洋面受阻,因菩薩不肯東去,在東海時招致海嘯龍吟,慧鍔所帶領的整船僧侶盡數被掀翻在海上,菩薩慈悲將僧侶送至普陀山海岸,但請來的觀音像卻已不知所蹤。

慧鍔感覺到菩薩不肯前往東洋的意願,才在接連三次請佛後放棄了攜帶觀音歸國的打算,又因其從皇家寺院請來的菩薩寶像丟失,慧鍔覺得心有愧疚,無法向九華山交差,於是找了一個奇異僧人趕制了一個復刻版,匆匆交由普陀山一張姓漁民代為供奉,後梁貞明二年,地方政府在這個漁民張氏的舊址上建立了“不肯去觀音院”,才有了普陀山開山供佛之始。

這個說法因為時代久遠,加上經歷破除四舊的那段特殊時期,不肯去觀音院也未能幸免,遭受過劫難之後,很多經書資料都已經被毀,知道內裏詳情的人也早已經去世,對於不肯去觀音院的來歷和相關記載,都是靠各種渠道信息打探補充而來,真真假假的其實誰也無從判斷。

但現在,一聽說津市竟然出現了一尊一模一樣的秘色瓷觀音,不肯去觀音院的主持立馬就意識到出大事兒了。

敖丙那邊聽到消息後,也怔住了。

他比尤教授康教授想得要更多,因為他從那觀音雕像底座裏面摳出了別的東西,如果那尊觀音是一千多年倭國從皇家寺院請來的,那這個慧鍔帶的僧侶使團,究竟知不知道天珠法器的事兒。

不怪敖丙心理陰暗把倭國人想得太壞,實在是事實擺在此,他從海裏面把觀音寶像挖出來的時候就看出不對了,那觀音像底下的海柳底座,是後來加上去的!

敖丙很是懷疑,這個慧鍔當年請觀音寶像去往東瀛,根本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目的根本不在觀音,而是要把那天珠法器藏在觀音底下悄無聲息地帶走。

因為那個天珠法器來路不正,很有可能是那和尚從大唐盜取的,所以他只能用這個方法掩人耳目。

只是不曾料到,人算不如天算,慧鍔和尚計劃得天衣無縫,卻連大唐境界都沒能出,這尊觀音秘色瓷連同那副天珠法器,都被大海吞噬,最終還是留在了華國。

越想敖丙就越覺得這個推論才是最正確的,天珠在藏傳佛教具有至純至聖的寶物,那慧鍔若真是得道佛修,對於法器一定十分重視,在他自己無法煉化出法器的情況下,還真有可能會選擇這種從其他渠道竊取的行徑。

不過這些很顯然都只是敖丙的猜測,沒有證據相佐的情況下,他肯定不會大喇喇地說出來,畢竟“不肯去觀音”這個傳說在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後已經成為了美談,世人眼中的慧鍔也是一個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德行崇高的得道大師形象,若是真把這個內情公布出去,開山祖師人設崩塌,不肯去觀音院的歷史都要重塑,這觀音院的主持怕是要氣得罵娘了。

千年前的事兒了,還是讓這個傳說繼續美下去吧,他就不做這個破壞者了。

因為撈上來這麽多唐代禦貢瓷器,褲衩台記者也很有些激動,在采訪敖丙的時候問他這段時間接連發現海底寶藏,究竟是怎麽做到的?

敖丙淡定一笑,凡爾賽發言道:“哦,無他,唯手熟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