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這個華夏太穩健(第3/3頁)

這也就是所謂的“獨尊儒術”,所謂的“獨尊”,其實尊的是“大一統”,只有統一的思想,才能造就天下的大一統。這也是為什麽,秦漢之後,歷朝歷代國人都有“一統天下之志”。其實,這就是“思想上的統一”的必然。

從此之後,“一統天下”就是華夏文明的核心。

華夏文明追求的是“天下一統”。

而也就造成了華夏文明的另一個窘境——不僅失去了試錯能力,甚至失去了容錯能力!

在春秋戰國時,除了戰國七雄之外,還有一大堆諸侯國,也正是這麽一大堆諸侯國的存在,才會有所謂的“百家爭鳴”存在,才產生了不同學派的思想湧現及各家流派之間爭芳鬥艷的局面。那是華夏文明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

孔子為什麽周遊列國?是為了救世?扯淡呢,他是為了得到某國國君的重用,推行他的儒家。

此地不留自爺,自有留爺處。

君擇臣,臣亦擇君。

在這樣的文明內部競爭之中,文明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而不是陷入“三百年輪回”之中,華夏總是在盛世與亂世之間遊走,一次次的興盛,一次次的衰退……

而相比之下,歐洲呢?

歐洲大國小國一大堆,什麽王國、公國、侯國以及城邦之類,正是這些國家的存在,讓歐洲進入了他們的“百家爭鳴”,有識之君招攬人才,有識之士兜售才學於各國。他們推行著大體相似卻又有所不同的治國之策,他們或是重商,或是重兵,或是看重科學,或是看重宗教。

如荷蘭,英國的重商,如法國的君主專制,如普魯士的重兵,如西班牙的宗教至上,他們所執行的路線或許存在不同,甚至互相攻伐,但是,也正因如此那個基督文明,卻在這樣的內部競爭之中,發展成為人類文明中最輝煌最燦爛的一部分——甚至定義了現代人類文明。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國家的路線到最後都走進了死胡同——比如西班牙,比如威尼斯,比如普魯士,比如荷蘭,但是只要有幾個國家的路線走活了,整個文明也就有了活路。

這也是在另一個世界,基督文明在19世紀定義了現代文明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走錯了路的國家呢?因為同文明之中有成功範例可以參考,推行改革,轉變方向也是比較容易的。

其實,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往哪裏走比較好呢?這是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河面上風平浪靜,可是河下卻是暗潮湧動。

哪裏水深,那裏水淺,那裏暗潮要命。

只有摸了那個石頭,才知道答案。摸到深水區會嗆水,摸到暗潮,那是會死人的!

這也就是華夏這個大一統的文明所面對的困境——沒有試錯的本錢,只能謹慎前行。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在這樣的局面下,任何有識之士,都會反對激進的改革,並不是因為他們保守,而是因為他們知道,華夏根本就沒有任何試錯的空間!

於是乎謹小慎微的心態,求穩的心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主流思想,甚至也正是這種求穩的心理,導致了華夏文明陷入了另一個怪圈——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