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紳苦似海(第2/3頁)

不過可別以為這群老家夥當真是閑人一個,沒什麽存在感!

歷任知縣,若在一個地方做穩了,必須獲得他們的認可。

民間普通糾紛,往往也是請他們來調解裁判。

知縣想要籌集錢糧,辦學啦、修路啦,也是請他們來號召募捐。

就是巡按禦史奔走地方,聽取的民間輿論,也是跟這些老家夥交流。

所謂的“鄉願”其實就是“鄉紳之願”!

這個圈子靠的不是錢財,靠得是名望、是身份。

這個圈子在乾聖朝雖然勢微,但仍然存在,畢竟,一般民間的糾紛,鄉民更願意讓他們主持公道,而不是官府。尤其是家務事,更是如此。

說白了,在很多時候,地方鄉紳扮演著“基層政權”的角色。官府當然也樂意如此,為啥?

基層政權是要花錢的,乾聖朝的官員俸祿仍遵循舊制,由米、銀、鈔三部分構成,那怕就是從九品末流小吏,一年也需要祿米十二石,銀19.25兩,鈔180貫。至於衙門吏員,最普通的衙役,一年要祿米十二石,銀12兩,鈔12貫。

多嗎?

不少。

在崇禎朝之前,除了有品級的官員以及衙門有編制的六房吏典之外,還有裏很多衙差、幫閑都是沒有薪水的。他們是不拿薪水,可他們為什麽願意白幹?這些“白役”,也就是臨時工之所以願意白幹,不還是為了對敲詐勒索百姓?

為什麽古代地方官員明知道臨時工白幹的目的,還願意用他們,說白不還是因為需要人幹活。

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可能嗎?

朝廷不給地方編制,地方官員自然就要想辦法解決問題。為此乾聖朝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吏員編制數量,同時禁止使用“白役”。相應的也就增加了朝廷的財政開支。

而與此同時,面對廣大的鄉村,即便是乾聖皇爺也是無能為力,為啥?

全國數十萬個村鎮,每個村派上一個鎮長和兩三個吏員,鎮長怎麽著也得從九品的品級吧,至於吏員,不說參照六房吏典的薪水了,那就最不入往的衙差薪水,再加上辦公經費,一個鎮子一年起步也得五百兩。

兩萬個鎮,一年一千萬兩。

要是三萬個鎮呢?

一年開支至少幾千萬兩起步。

建立基層行政機構,是需要成本的,它的核心是什麽?

是要夠本!

一個幾千人的鎮子,一年收田賦才多少?可能只有三四百兩,但是行政支出卻要五六百兩,這個成本誰負擔?

除非乾聖皇爺準許基層政權在田賦之外收取“鄉鎮提留”,讓基層官吏“自收自支”,否則,所謂基層政權根本無法維持。讓那些官吏“自收自支”,能不能取代鄉紳,不清楚,但官吏們必定會刮地三尺的,尤其是末流小吏。

既然如此,那也就只能遵循舊制了,鄉紳在乾聖朝仍然是發揮作用的,當然,他們的頭上有個緊箍咒——分散於各地的緹騎就是他們的緊箍咒。

鄉紳替鄉民發聲,那更是……義之所在啊!

“為鄉民發聲,實為我輩本分!”

看了一眼報紙上的文章,寧予理瞳孔一縮,立即對一旁的高麗婢說道:

“你們都出去。”

屋裏只剩兩人,氣氛有些微妙。

寧予理問道:

“你來我這,就是為了這事的?”

李鶴孫說:

“正是,軍戶跋扈,你我身為鄉紳,理應為鄉民主持公道!”

寧予理又問:

“那如何主持?”

“自然是老辦法!”

李鶴孫說道:

“一邊是鄉紳請願,一邊是朝中大員上書朝廷,為地方陳情。”

“這怎麽可能?”

寧予理驚道。

“乾聖朝的規矩是文不言武,武不涉文。讓我們家老三提這事,那不是把他往火坑裏推,那是會掉腦袋的!”

寧家老三寧予慶是戶部員外郎,姓李的找上門,肯定是想讓老三站出來為地方陳情了?

陳情?

陳個屁!

文官插手兵事,是居心叵測,那是會掉腦袋的!

這姓李的是想害死老三是不是!

“瞧你急的,我於老三是同窗好友,又豈會害他!”

李鶴孫搖搖頭,詳細說了一番自己的想法:

“軍戶不糧不差不法,性情無不是跋扈非常,與地方百姓多有糾紛,官員受限於法度,不能拿押軍戶,這鄉民又有幾人不深受其苦?現如今,有人在報紙上大聲疾呼‘天理何在’,是啊,天理何在。我等鄉紳,理應為鄉民請命,一邊向朝廷請命,一邊通過報紙,痛斥軍戶依仗特權專橫一事,至於老三他們嘛,就直接上書陳情——將民戶所受冤屈,如實稟報就行。插手兵事?他們說的可不是兵事!是尋常民事,難道涉民之事,朝中官員都不能上書陳情?我朝軍戶,受皇恩浩蕩,古之未有,雖是如此,卻有軍戶不念皇恩,不遵法度,專橫跋扈,耍蠻使賴,欺壓良善……只要把這些事說出來就行,至於朝廷是否下令徹查,這壓根就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