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明侍中同往(第5/6頁)

行,主意是蕭寧提出來的,如何才能有效的推行,這一點蕭寧能把握分寸,他們且聽蕭寧的。

“具體政令推行,須得拿出個章程。”蕭穎驚訝於蕭寧腦子轉得如此之快,同時也連忙補充一句,好讓眾人都能心裏有點數,該如何在推行新政之前加以約束百官。

對,這就是蕭諶讓他們過來討論的原因。凡事都得有章程,絕對不能把政令當成擺設。

各持己見,大概總是要弄出一個框架的。

等商量散去後,都退了出去,不約而同,都等著蕭寧。

因蕭寧剛回來,且要審查六部,作為尚書令,不在雍州的這些日子,雖然有左右仆射代勞,她總該知道六部有何變化,各部中又有誰辦事得力,其中又有如何的變化。

是以,雖然都很想跟蕭寧聊一聊,見蕭寧手上的事不少,最終還是選擇等一等。

他們思量要等,蕭寧可不打算等。她能一面查看六部公文和賬本,也能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得了吧,他們就別想幫蕭寧緩一緩,這一位就沒有絲毫要緩的意思。

“殿下。”都從蕭諶處出來,看蕭寧的意思是要忙活做鼓去,不在外頭等著蕭寧,一會兒又不見人了。

“諸公還有事?”蕭寧面帶笑容,倒是有幾分明知故問的味道。

惹得一眾人的目光落在蕭寧的身上,無聲的控訴。

可多著呢,蕭寧要是不打算抽個空同他們說說,他們都不依了。

“這些年我雖在兗、荊兩州,同朝廷往來並不間斷,我之所察,我之所改,從不掩飾,但從前未發現的問題,回來了才發現,再思解決之法,有何不妥?”蕭寧僅是好奇地詢問,並沒有絲毫對人不敬之意。

她不急於同政事堂的諸位多說其他,也不過是因為這個道理而已。

天下間的事,原本就不是什麽說不通的。

為人也罷,為官也好,誰也不敢保證一生無錯,錯而改之,這個坎也就過了。

偌大的一個朝廷,誰也不是官場的老手,更不是治國平天下的不二之才。

誰都在這平天下,治天下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無非是希望能讓這個天下真正太平,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有此共同的目標,無論他們做什麽事,總能記住這一點的。

“殿下看來並不著急。”姚聖見蕭寧眉宇間皆是清朗,可以看得出來,她並不認為相互之間需要更多的客套。

明明外頭為了女子是否可以承爵一事鬧得天翻地覆,她倒好,似是與她全無幹系。能安心地查看公文,更能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定性,難得一見。

姚聖對蕭寧的評價是越來越高了,甚是以為蕭寧這樣的人,百年難得一遇,碰上了,這是大昌的幸事,同樣也是他們這些人的幸事。

“急也於事無補。”有些事是蕭寧推動的,既如此,豈有著急的道理。

“況且,比起我急,有人更急。”話說著,目光落在某位尚書的身上,想來是能明白其中何故的。

縱然不明白的人,注意到蕭寧的眼神,也自明了。有些事蕭寧不說,那是時候未到。

蕭穎道:“既如此,且各自散了吧。”

作為吏部尚書,掌天下官員,蕭穎剛上手不久,承受的壓力同樣也大。

但一想崔攸一個剛及冠的小子都能做得這般好,她總不至於不如一個小兒。

蕭穎雖不是輕看崔攸,亦不過是想讓自己證明本事,自此,無人能輕看。

“無類書院這些年有能幹的人?”散歸散,蕭寧多嘴問一句,書院交給蕭評打理,蕭寧再不曾多問,但也想知道,作為無類書院的先生們,對無類書院學生的評價是怎麽樣的。

“殿下的無類書院,如今和太學鬥得難舍難分。”明鑒意味深長地掃過蕭寧一眼,提醒蕭寧。她想知道無類書院學子的水準如何,其實大可不必多問,只需要睜大眼睛看著,自會知道,書院裏的人水平如何。

蕭寧瞬間悟了,太學,這是自古以來的最高學院,自來都是只有世族子弟可入,也就是說,他們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各世族的想法。

無類書院就不一樣了,他們展現的更是蕭寧那海納百川,能容於任何想法,更能讓天下各類人才匯集於此的那一類人。

男人,女人,只要是願意讀書,願意改變命運的人,蕭寧都無限歡迎。

尤其這免束脩這一點,多少人望而感嘆。這麽大的手筆,一開始並無人認為蕭寧能堅持得了多久,幾年過去,直到現在,無類書院一直都按蕭寧一開始放的話執行著,不打半點折扣。

可是,有教無類,對,那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最高境界,卻總是有太多的人認為,讀書識字的事,不是尋常人能做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