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明侍中同往(第4/6頁)

而朝廷對付他們,既要拉攏,也要防備,這其中的度啊,把握得有技術。

“這一回唐尚書出手,能揪他們的錯,讓他們老實一些,已然算是不錯。我們既不能將他們一網打盡,更不可能讓他們團滅,便只能忍著。

“該給他們教訓,警告他們不可越界,但同樣也得注意分寸,不可將他們惹急了。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人才都是出自世族。尚無與世族真正叫板的底氣。知他們過分,不想忍他們也得忍。”蕭諶看得清事實,也知道蕭寧自己也看得清楚,一直以來蕭寧何嘗不是也在忍著。

“阿爹說的我都明白。忍,不過是為了將來能夠不忍。這十年二十年的忍下來,總有不需要我們再忍的時候。”人才培養,十年樹木。蕭寧一直關注人才培養,也傾盡精力在其中,斷不可能一無所成。

將來,將來的日子總有他們不需要再容忍世族的時候。

“不過,這方面的律法得跟上。更要與百姓說明,大昌既然說了開荒所得的田地都歸他們所有,言出必行,任何人都沒有任何理由,從他們手中奪走屬於他們田地。”蕭諶說起此,亦是從未想到過世族們竟然如此的不加掩飾,打著朝廷的旗號滿足自己的私欲。

最重要的是,要不是細心的人,全然不會注意到這一點。

可是,大昌在百姓中的威望,隨著他們借朝廷之名奪田的損毀,必將蕩然無存。大興之亡歷歷在目,豈敢忘之。蕭諶不得不重視此事。

“阿爹說的是,必須讓各地法吏前往各處宣傳此法,且可再加一條,若有揭發強占民田者,賞所占田之數目。”鼓勵告發,這是必須要推行的。

蕭寧更難受的其實是,銅匭制度推行到現在,告發之事少之又少,這麽大的事竟然無人告之,究竟是百姓愚昧無知?還是有人瞞天過法?蕭寧不得不思量。

“這告發一事,不容易。”蕭諶亦是想到銅匭之制,得識字的人才能寫得出來,這一點,針對大昌朝人才缺乏的情況,不容易。

“於各縣中設鼓,擊鼓以鳴冤告發如何?”蕭寧在此時就想起了後世人的成就,那可都是過來人的經歷總結,既然有用,豈能不用。

不會寫字,總是會說話,設鼓以令百姓求告有門,就可以解決一定的問題?

“便是我們朝廷,亦可設下一面登聞鼓,凡有縣州不受案者,可直奔雍州,於登聞鼓上陳明冤情,朝廷必以受之。如此一來,便可監督百官。”蕭寧毫不猶豫的繼續補充,這作業抄起來,頗有些心虛。但這是先人總結,若是不一抄到底,豈不是白瞎了?

蕭諶這個親爹的眼睛瞬間亮了,“不錯,可行,甚是可行。來人,召政事堂諸公議事。”

一想主意不錯,蕭諶便坐不住了,這便要將人喚來,必須要一致通過,達成共識,事情便能推行。

莫以為當了皇帝便可以為所欲為,像蕭諶這個皇帝,他的詔令想要傳遞天下,得通過層層關卡。

如這中書省負責草擬詔書;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政令。

分工明細,缺一個都不成。

也就意味著一個皇帝想發下詔書,這要是不通過三省,分分鐘能給你打回來,想好再詔!

蕭諶倒是覺得這挺好的,皇帝吧,有時候也會犯糊塗,就得有人盯著。

當然,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防止一家獨大。

想想曾經的丞相,那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獨攬大權什麽的,和皇帝都沒什麽兩樣。

現在好了,相權一分為七,各司其職,同樣也是相互監督,誰是真心辦事,誰是打著旗號不幹事的,由不得你隨便糊弄。

蕭諶這一召,三省六部的官員全都到了。

可憐的唐師這才剛走出門沒多久,這就被喚回來了,他其實還沒來得及跟刑部尚書許原說清楚。

不過也不妨事,說不說清楚,人都捉了,一會兒再說。

再進來還是看到蕭寧在,唐師已然沒有任何意外。

這父女分離有些年了,沒在一起商量事,這再聚一塊,一起說事兒吧,總能討論出不少事兒來。

果不其然,人一至齊,蕭諶都不繞彎子,且讓蕭寧將設鳴冤鼓和登聞鼓的事同他們細說起,蕭寧其中的用意,一說大家都懂了。“這個辦法好。銅匭收效甚微,皆因識字的人太少。擊鼓以鳴冤,百姓若是蒙冤受屈,便可往縣衙告之。”姚聖第一個表示同意,甚以為這個辦法很是不錯。

都明白此舉的意義,眾人都紛紛同意。

“但這個鼓?”許原不是想煞風景,而是此事必須要考慮。

鼓啊,這鼓該怎麽做?

對啊,如今這制鼓的手藝可不是後世,鳴冤鼓怎麽制,怎麽也得有個標準。

“我會盯著後頭,讓人務必做出個樣板來。”從前古代的鳴冤鼓是怎麽樣的尺寸蕭寧是不知道,但大概的大小,還是能看得出來,仿著做,大概模樣足矣吧。要求不至於那麽高,不容半點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