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眾盲摸象

正如勃海王劉悝求中常侍王甫復國,許謝錢五千萬。諸侯王遣使上京,有求於內官。兩漢以來,屢見不鮮。

又如大將軍梁冀與順帝美人友通期,私通之事。今漢,亦非個案。

譬如,東海靖王劉政。其父乃光武長子,廢太子東海恭王劉疆。劉政“婬欲薄行”,其叔父,中山簡王劉焉薨,“詣中山會葬,私取簡王姬徐妃,又盜迎掖庭出女。豫州刺史以及魯相奏請誅(劉)政,有詔削薛縣”。

劉政不但盜迎掖庭出女,甚至私取簡王姬。有司奏請誅之,然不過削一縣而已。

類似漢室秘聞,宮廷禁忌,旁人不得而知。然黃門內官,卻一清二楚。只因,侍奉君王身側。漢室之事,凡有風吹草動,焉能瞞過。

逸樂舍中。黃門大內官,各有心思。

此時,已有定論。永樂太仆封谞,可證董太皇,暗中產子。掖庭令畢嵐,可證董太皇曾夜入蟾宮。然究竟被何人所汙,時下尚無定論。

更有甚者,為董太皇接生之太醫令張奉,曾言董侯有“日角之相”。此乃帝王之相也。換言之,此子必然不凡。

故趙忠所言。董侯或出漢室,絕非空談。

“平原王,何所求?”趙忠追問。

“欲並馬貴人湯沐邑也。”畢嵐答曰。

平原王劉碩,乃桓帝二弟。建和二年,靈帝更封都鄉侯劉碩為平原王,留博陵,承父劉翼香火。又尊劉翼夫人馬氏,為孝崇博園貴人,以涿郡之良鄉、故安,河間之蠡吾三縣為湯沐邑。劉碩嗜酒,多過失,桓帝令馬貴人領平原王家事。後馬貴人薨。循例,湯沐邑當有子嗣所承。彼時,桓帝三弟,勃海王劉悝,已舉家下獄死。故只剩平原王劉碩,可承三縣。

後事,眾所周知。先帝析分博陵,增封薊王(詳見:《隴右·047 再增三縣》)。平原王劉碩,終未如願。

彼時,合肥侯亦求徙封大國。先帝問政。尚書令曹節,深諳聖意,皆諫言拒之。

“河間王,又何所求?”趙忠逐個詢問。

“亦不出封國之事。”畢嵐答曰。

河間王劉陔,乃河間安王劉利之子。與先帝,皆出河間孝王劉開一脈。乃桓帝孫輩。然國事如何,皆與永樂隱秘無幹。且看那夜蟾宮之上,究竟何人所為。

奈何,長樂太仆段珪,飲藥而死。蟾宮毀於大火。大長秋兼尚書令曹節,亦亡故。死無對證,無跡可尋。

“王太後相召,當作何答?”畢嵐求問。

“據實已告,莫相遮。”趙忠言道。

“善。”畢嵐既來,已有必死之心。畢竟,滿門家小俱在函園。譬如段珪明知,被張讓、趙忠構陷,然為保家小,仍飲藥而亡。可比此時,畢嵐心境。

“或有一人可問。”何苗忽言。

“何人?”眾人同聲發問。

“童子申。”何苗語透深意。

封谞試問:“衛尉之意,童子申必有未盡之言。”

“然也。”何苗以己慮人:“王上與董太皇,華室相見。唯童子申,侍臥榻之側。咫尺之間,焉能不見?”

言下之意,薊王所呈,天下權柄。童子申必然親見。閉口不提。必有難言之隱。

“童子申何在?”畢嵐忙問。

“取名董箕,入王子館為侍子。”封谞答曰。

“何不召來?”畢嵐試問。

“紫淵王子館,乃諸王子所學。非王命不可離也。”趙忠言道。

試想,薊王子起居求學之館。薊王焉不持重。守備森嚴,進出有令,乃是必然。紫淵本是薊王所建別館,後擴六國館。再改王子館。雖名館,實則離宮也。薊王擇良師益友,相伴諸王子。用心可謂良苦。尤其八王子,薊王縱遠征在外,亦或是日理萬機,亦不忘言傳身教。“學而無用”之說,國人津津樂道。與“無為而治”,頗多異曲同工。

一言蔽之。王治相,相治官,官治吏,吏治民。

王學之道,便在於此。

窺薊王行事,可見一斑。為樓桑少君時,事必躬親。為臨鄉少君侯時,已有左膀右臂。今為大漢一藩,文武百官,鼎盛吏治。

“可恨宋奇不在。”苦思無果,束手無策,宋典仰天長嘆。

王太後既召宋奇,必莫大相幹。永樂之事,牽連甚廣。然多各執一詞。好比“眾盲摸象,各說異端”。皆未能窺其全貌。

舍中眾人,皆心有戚戚。

董侯身世,與今漢時局,息息相關。

河北皆傳。若坐實董承非出漢室。薊王當立麟子為帝。行撥亂反正。

如此。不費一兵一卒,漢室三興。麟子阿鬥稱帝,薊王當封太上皇,臨朝稱制。

“太上皇”一詞,最早見於《史記》。秦始皇,平定天下,除自號“皇帝”,還“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彼時,莊襄王贏異人,已去世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