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第2/5頁)

到了文成街街口,遠遠的就能看到那恢弘大氣的牌匾。

就算是不識字的人,稍微一打聽也能找過來。

進到店內,首先是感覺到涼——店裏角落都放著冰盆呢,然後聞到各種菜香,饑餓感一下子席卷而來。

再打聽一下店裏的價格,大葷五文錢一勺,半葷三文錢,素菜兩文錢,另外還有和外頭賣的價格一樣,但只是小了一些的饅頭花卷當主食,粗粗一算,其實也沒比在小攤子上吃飯貴多少。

而且他們都吃到了顧茵做的冰飲,有了個這家店雖然東西比攤子上賣的貴了一些、但是味道好、用料紮實的初步印象,就也會願意嘗嘗別的。

後頭顧茵他們把做好的涼皮也端了上來,明碼標價五文錢一大碗。那東西不帶熱氣兒,拌上周掌櫃親自調制的醬汁,再碼上面筋、花生碎、黃瓜絲、野菜絲,再適合暑熱的時候吃不過。

客人們明明一開始只是來還杯子的,卻絕大多數都會選擇留下用餐。

店內的人越來越多,一時間竟有剛開業那種人滿為患的盛況。後頭也有鎮上的熟客過來,不過看到人多他們也不慌,反正可以外帶便當,回頭把便當盒還過來就是。

而其他沒買過冷飲的外地客人逛到文成街附近的時候,就會發現多開了一家新店。

這還不算新鮮,更新鮮的是,其他附近的吃食攤子、店鋪雖然因為端午節也會比平時多一些人,但也不會像這樣門庭若市、座無虛席的。

這不得好好了解一下,怎麽算是進了一趟城呢?

一了解,平價的菜價和眼花繚亂的菜色多半也會把人留住。

看到人多,周掌櫃又去後頭炒新的菜,顧茵則接著做涼皮、蒸饅頭花卷。

午市接著晚市,店裏的就一直沒有空著的座位,一直到天黑,家不在本鎮的人都趕路回去了,人才漸漸地少下來。

等到最後一個客人也走了,周掌櫃把店裏的大門關上,這一天的營業才算是結束。

許氏等人先被放回去休息了,顧茵和周掌櫃、王氏留下盤賬。

顧茵是店裏最忙的,王氏和周掌櫃他們就都不讓她動了,一起幫著算還回來的杯子和點賬

最後是五百個杯子只有二十個多個沒還回來,但因為本來馮木匠就要的價格低,其實也不算虧本。

三種冷飲裏,奶茶賣的最少,賣了一百杯,不過奶茶本來就成本高,而且容易變味,顧茵也做的最少。

酸梅湯和綠豆湯賣了四百杯,後來徐廚子兩個小徒弟在碼頭上又賣了兩百多碗。

加起來毛利大概在二兩左右。

顧茵本來想的就是靠冷飲給店裏引流的主意,所以冷飲的利潤只算是小頭,店裏的生意才是大頭。

周掌櫃一通算盤打完,店裏生意的毛利潤在十五兩左右,絕對算得上是開業到現在生意最火爆的一天了。

聽到這些利潤,王氏和周掌櫃臉上都有了笑影兒,不枉費大家都忙活一天。

顧茵也高興,倒不只是光為了這天的進項,而是因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宣傳!

食為天開業到現在,多少在本鎮上打出了一些知名度,但對其他地方的客戶來說,食為天的名字還是陌生的——之前靠著“文老太爺粥”的風潮雖然也算吸引了不少外地客戶,但能為了一碗粥特地來買的還是少數,而且如今那風潮也過去了,更沒人知道了。

但這次光是靠著飲料杯,就宣傳了五百人,還不算後頭跟風進店的外地客人。

這些人能輻射出去多少潛在客戶……想想就讓人高興!

等到他們盤完賬,顧野從外頭跑回來了。

顧茵正要找他,見了他就道:“我正要把工錢給你呢,還有你那幾個小夥伴呢?他們的工錢也都算好了。”

“都在外面,我去發。”顧野拿自己的衣袍兜起銅錢,嘴裏叼起周掌櫃寫的每個人賣了多少杯、該發多少工錢的單子。

這幾個孩子都是顧野推薦來的,顧茵也就讓他去了,自己幫著王氏做最後的清潔工作,剛拿著抹布擦了兩下桌子,她想起來不對勁了——這小子沒念過書,不識字也不識數兒啊!

她放了抹布跟到店外的街口,就看到幾個高矮胖瘦各不一樣的小孩兒安安靜靜排成一排。

看到顧野過去,他們此起彼伏地喊“野哥”。

顧野神色不變地點點頭,然後把銅錢放地上,把單子給武安,讓武安幫著他看單子,數銅錢。

宋石榴是一號,顧野是二號,武安是三號,所以他倆從四號開始喊。

每喊到一個孩子的代號,那人就會上前來領銅錢。

他們每賣兩杯可以拿到一文錢,賣的最多的能分到三十來文錢,少的也能分到十文錢左右。

打半天短工,吆喝一下,就能賺到這麽些錢,對孩子來說真的是超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