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能者多勞(第2/3頁)

若是想要解決這樣的難題,那就只能是等待天下太平,等到各地的官吏充足,才能建立這樣規模的學校體系。

不過,如今只是在關中地區進行嘗試,那老師還是足夠的,趙括不只是秦國的武成侯,他還是雜家馬服派的創立者,他的徒子徒孫遍布各地,趙括只要開口,就能得到足夠的老師……而教材的問題,當初李斯所書寫的啟蒙教材,還是可以應用的,除卻這些之外,趙括還需要不同課程的教材。

語文的教材當然也不能只是啟蒙教材這麽簡單,趙括只能是回憶著,又編寫了幾個簡單的小故事,作為孩子們最初能接觸的故事,他所寫的都是些宣揚道德的故事,正好,編小故事並不是難事,而韓非就很會編故事,這是華夏寓言之王,而數學課程嘛,趙括看向了張蒼。

這些時日裏在我家看了這麽久的書,也該報答一下了。

張蒼就被趙括抓起來編寫教材,不得不說,他這些年讀的書還沒有白費,張蒼在明白趙括的用意之後,按著趙括所說的,完成了兩套適合初學者的數學教材,只用了不到兩天,這位華夏數學家,還是有些東西的。因為小學的學制被定為兩年,故而所需要的教材當然也就是兩套,可都是些很基礎的東西。

對這些孩子們的教育,應當就是在認字,算數,以及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趙括在心裏想著,忽然,他又下意識的想到了新的東西,應當加上衛生教育,體育大概是不用教的,畢竟這些孩子們長期都在耕地裏幫著父母,說他們疏於鍛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然,有些時候也可以組織運動會,進行個比賽之類的。

主要還是這個衛生健康教育,勤洗手,不要用臟手觸碰眼睛,注意衛生,不要隨地大小便這些最簡單的東西,這些簡單的知識反而能起到一些很重要的作用……趙括整日都在府裏忙碌,張蒼也無法安心看書,只能是跟在他身邊,幫助他,從前擔任過學室祭祀的成蟜,此刻也是回來幫助趙括。

坐在內室裏,三個人就跟著教材,老師等問題展開辯論,或者就是埋頭書寫,談論課程的安排,以及休息時間,學田等事務。

時間一天天的流逝,趙括所需要的小學也正式在鹹陽動工完成,他將原先的別院按著自己記憶裏的模樣改成了學校,甚至在學校完工之後,趙括還忍不住的拿出紙筆,當場書寫了一個學海無涯的字樣,掛在了墻壁上。就在趙括非常忙碌的時候,有一個老朋友找到了他。

老朋友是農家的展,展看起來歲數極大,其實只是因為在耕地裏風吹日曬,實際上,他只是比趙括年長幾歲而已,這些時日裏,展一直都在忙著選種育種,秦國對各地的征服,讓展也可以在更多的地方施展自己的志向。趙括真的是很敬重這些人,這些人四處奔波,所想要的只是讓農民有更好的收成,讓天下人不會餓死。

展看起來還是很硬朗,這些年的歲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無數的刻痕,這讓他愈發的消瘦,可那消瘦的身體,卻顯得那麽精幹,展眯著雙眼,臉上永遠帶著一種屬於老農的憨厚與狡猾,“我剛剛從魏地回來……天下最肥沃的耕地,都聚集在河水兩岸,近七成的農民都生活在河水邊上……我終於明白鄭國為什麽那麽急著要在河水沿岸動土了……”

趙括認真的聽著展說起各地的農業發展情況,兩人又談論起了燕地的農業發展情況。華夏在經歷了早期的原始刀耕火種狀態後,到如今是迎來了一次巨大的進步。主要原因當然是井田制的消亡與封建地主階級的出現,土地私有增加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加上鐵器的發展,農具更新,而水利工程也出現在各地。

魏國的漳水渠,秦國的鄭國渠,都江堰……五谷的概念正式出現,專門研究農業的農家發現,發展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給莊稼施肥可以增加產量,耕作要深耕,要碎土,要除草。周時起畝作壟技術又在此刻得到了發展,農家根據這辦法,制定了在高旱田裏將莊稼種植在壟溝裏以防旱,在低溫田裏將莊稼種在壟青裏紡澇的耕作辦法。

這讓這個時代出現了連種,復種等高級的耕作方式。除卻在耕作,在園林,畜牧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甚至還出台了相關的法律,這是全世界最早的畜牧法。

展今天找到趙括,當然不是為了跟他炫耀這些時日裏農家所取得的成果,他找到趙括,是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編寫農書……農家是有自己的書,喚作《神農》,這是農家的先賢許行所編寫的,許行跟孟子在同一個時代,離現在不算遙遠,跟龐公或許是一個時代的。

他依托遠古神農氏“教民農耕”之言,主張“種粟而後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帶領門徒數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漢間打草織席為生。許行率門徒自楚抵滕國。滕文公根據許行的要求,劃給他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經營效果甚好。大儒家陳良之徒陳相及弟陳辛帶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拜許行為師,摒棄了儒學觀點,成為農家學派的忠實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