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愚民還是教育?(第3/3頁)

兩人的想法不同,趙括又認真地說道:“軍功制是不適用與和平年代的,等到天下太平,人才的選拔就要成為難題,人才的定義也不能只是會打仗啊,我想要普及教育,就是為了讓國家擁有更多的人才……而且教育也不只是培養人才,還是為了培養道德,唉……我不知道該怎麽給你說。”

“總之,想要讓各國的百姓成為一家人,就必須要通過教育,將他們融合到一起……要讓他們知道是非,要讓他們學到知識,若是將來的秦國,耕地裏的農夫都能翻閱農家的書來進行耕作,那我死也瞑目啦!”趙括長嘆了一生,有些失望的看著韓非,韓非皺著眉頭。

他還是覺得,趙括的做法對秦國不利,培養人才可以,可是全面推廣文化知識,就會生出很多的不聽話的蛀蟲,不從事耕作,整日高談闊論……趙括也就不再強求他來幫著自己制定,他送走了韓非,就開始自己來制定。趙括非常的堅定,經過歷史證明的事情是不會出錯的。

哪怕自己的舉動讓秦國滅亡,趙括也不後悔,當百姓們都擁有了知識,秦國覆滅了,那就說明秦國的制度的確是不符合民心的,是百姓所厭惡的,而那樣的秦國,理當滅亡!

趙括就試著來制定入學的時間,因為這個時代的孩子們較為早熟,基本上十五十六就得上戰場,所以小學的入學年齡最小可以定在六歲,而受教育的時間,不能太長,最好可以控制在五年,等到最小的學生十一歲左右的時候,可以離開小學,或者參與考試,再上中學,小學的定義只是簡單的啟蒙教育,而中學的領域就要高深一些。

培養比如律法,百家的思想,先進的軍事理論等等的實踐能力,中學的時間可以定在五年,等到五年的學業完成,他們就是十六歲,他們就可以去擔任基層的官吏,這樣一樣,基層官吏的位置源源不斷,隨後就是大學,大學定在鹹陽,中學畢業後不願意去擔任基層官吏的可以考大學。

在大學就是要接受最頂尖人才的培養,從這裏走出來的人,起碼要具備能在郡縣裏擔任左右手的能力。

小學啟蒙,中學培養基層人才,大學培養高端人才,這就是趙括目前的想法。

至於學費的問題,趙括認為,義務教育要定在小學,也就是說,小學這五年,所有的孩子都必須要接受教育……學費必須要有,不然秦國的國庫就要出問題,不過,可以削弱一些學費,對於家境十分困難的學生,可以給與一定的補助,而中學和大學,就是愛上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