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秦漢最大的區別(第2/3頁)

在秦國,趙括就不曾見過這樣的場景。

首先,這些行為在秦國是犯法的,其次,秦國有連坐法,秦國的律法規定,一個裏內有人犯法,他的鄰居若是沒有及時舉發他,就要連坐……家裏丈夫犯法,妻不告發就要連坐……為了避免連坐,大家平日裏都是暗自提防,小心翼翼,別說什麽鄉鄰人情,就是你晚上去小便,你鄰居可能都會驚醒,然後偷偷看你是不是要做什麽違法亂紀的事情。

秦國這樣的制度好嗎?當然好,自從商君施行連坐法,檢舉法,分責法之後,秦國治安大好,沒有人再敢胡作非為,百姓們老老實實的,不敢聚集起來談論秦國制度的不好,不敢成為朋友來庇護對方,就連夫妻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說錯話,就被家裏人給告發到官府去。

這就讓秦國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趙括來到秦國之後,將飯菜端到鄰居家裏,看到鄰居們驚恐的眼神,他就發現兩個國家的不同……秦國不太鼓勵這樣的串門……趙括與呂不韋就此談論,兩人都認為,這樣的苛刻的管理適合戰爭時期,可是不太適用於太平歲月,兩人就因此打開了一些缺口,給與百姓最基本的娛樂活動,允許他們外出,聚集,交友。

減少律法的條條框框,不至於因為幾句牢騷就被抓起來修長城。

將律法的懲罰內容改為教育為主,懲罰為輔。

這樣小小的變化,在老秦人的土地上所產生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最初,百姓也不敢出來,到後來,他們小心翼翼的出去散步,互相拜訪,漸漸的,他們也就不再像從前那樣拘束,在鄉野縣城,常常能見到幾個老頭坐在一起吹噓自己當初跟武安君作戰的功勛,吹噓自己兒子的爵位。

只是在南陽,原先的情況沒有半點的好轉。

辛梧玩了一個文字遊戲,律法是不再禁止,而他的做法就是不禁止,可是也不鼓勵。趙括便也不再顧及,直接將自己沿途所看到的說了出來,他說道:“您在南陽做的還是不錯的,耕地不斷的增加,道路平坦……四通八達,可問題是,作為南陽的太守,您應該要像父母那樣對待南陽的百姓……”

“我們開墾耕地是為了讓百姓們有充足的農田,修建道路也是為了方便大眾……”趙括不能請求這個時代的官吏將百姓們當作父母來看待,但是起碼該將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啊,都說漢朝繼承了秦的制度,而唯一不同的是,漢朝在施行律法治理的同時,加入了一些道德關懷。

漢朝最先成立了對待孤兒寡母,貧苦百姓的救濟制度,對官吏的要求是愛民,然後才是才幹,漢朝的太守們但凡是被人稱贊,史書留名的,都有一個共同點,當他們離開的時候,百姓們聚集在一起,哭著送別,請求他留下來,漢朝的太守們將百姓對自己的喜愛和支持當作是最高的榮譽。

可是在秦國,嘿,你這個黔首還敢呼朋喚友的離開鄉裏聚集在一起送人?來人啊,抓起來剃胡子!!

所謂“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就是這樣一個道理,這就是漢朝對比秦朝的一種進步,趙括如今想要做的,就是推動這種進步,如今開始漸漸放開對百姓的太多限制,等到戰爭結束之後,就可以通過宣講道德,普講律法的形式,實現“本以霸王道雜之”的政治體系。

秦漢相隔那麽近,可是政治差別真的是十分巨大,看似兩者的制度都是一樣的,可實際上,兩者所要求的東西完全不同,秦國是徹頭徹尾的律法治國,不講半點人情味,官吏們緊皺著眉頭,所有的一切都是秩序井然,就如冰冷的秦兵馬俑那樣,皺著眉頭,看著前方,等待著君王的命令。

帶著一種強烈的震撼,而繼承了他制度的漢朝,漢朝的最高治國理念卻是孝,漢朝每一代天子的謚號都是要加孝字,以表現漢朝是以孝治理國家。最初的漢朝,似乎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只是廢除了秦的苛刻治理,給與百姓們修養的時日,沒有開始自己的治國理念,直到一位溫和的年輕人從代來到長安,繼承了天子之位。

他為人和善,重視孝道,告誡官吏們以民為主,告訴他們要得到百姓的尊重,節儉樸素,接見年老的百姓,起身為這些庶民行禮,那一刻,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百姓們愣住了,他們頭一次知道,原來有君王可以如此愛護他們,他的一生,講究一個以德服人,勤勉治政,哪怕在逝世之前,也是叮囑大臣們,別守孝了,孝期就改成三天吧,別耽誤百姓農桑啊,別浪費東西祭祀自己啊……

故而,當他逝世的時候,中原土地上,頭一次,百姓們真情實意的嚎啕大哭,在他的後代治理時期,民怨沸騰,可是只是因為他的緣故,百姓們選擇原諒,畢竟是他的孫子啊。叛軍四處屠殺,挖掘墳墓,卻也不敢去打擾他的安寧,繞道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