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蕭焱的圖謀……知是故人來(第2/5頁)

蘇軾當杭州知府,為了籌措經費修建蘇堤,就上奏朝廷,要求朝廷批給他一萬道度牒。文天祥曾用度牒招兵買馬,從元廷手中短暫收復了江西。

這玩意充當貨幣一直到乾隆時期,前後長達一千年。

一千年啊,不服都不行。

沒有哪種古代紙幣,像度牒這樣堅挺了。

為何到了乾隆就被禁絕了呢?因為乾隆認為,以度牒令人假托僧尼,敗壞風俗,有傷教化。

問題是乾隆可以蠻不講理的不認,可李洛和崔秀寧不能不認啊。

畢竟度牒事實上成為民間廣泛流通的貨幣資產,絕大部分度牒都在百姓手裏,只有少數在真正的僧人手裏。你一道政令禁絕,那很多人就會傾家蕩產,小兩口還不被罵死?

所以小兩口必須捏著鼻子認了。

李洛伸出一個指頭,“度牒不能不認,但除了真正的僧人,所有人的度牒必須限期兌換銀元銅錢,不許再持有度牒。”

又伸出第二個指頭,“所有可以兌換的度牒,必須是兩江和福建的度牒,唐國以外的度牒一概不認。”

崔秀寧點頭,“這是當然。那兌換價格呢?估計唐國民間所有的度牒有好幾十萬道。價格高了,我們劃不來。價格低了,持有度牒的百姓也會損失很大。”

李洛道:“你掌握的資料最多,依你看,價格怎麽定合適?”

崔秀寧似乎早有草案,不假思索的回答:“一張度牒兌換銀元二十元,是個比較公平的價格,我們和持有人都不算吃虧。至於元廷發行的中統鈔,就以半年前的價格兌換最公平,五貫鈔,兌換一塊銀元。”

“我大概算了一下,兌換度牒,需要銀元一千二百萬到一千八百萬元。兌換中統鈔,需要三千五百萬到六千萬元。我們要花費的銀元,下限是四千多萬,上限是七八千萬,取一個中間值,大概是六千萬元上下。”

“還好。”李洛松了口氣,“我們現在有九千多萬兩白銀儲備,可以鑄造銀元一億二千萬元,無償放出去六千萬,那麽國庫還有六千萬元。”

“不對,不是無償放出。我們收回來的中統鈔,可以去蒙元,日國,安南,高麗去花啊。哈哈!”

為何不提趙宋和蕭梁?

因為根據情報,趙宋和蕭梁也要開始折騰貨幣了。不過他們沒有像李洛這樣在轄區抄家滅族,他們對大地主大豪強比較溫和,導致金銀不足,所以他們只能發行自己的紙幣,不能像李洛這麽土豪的搞銀本位。

廣州小朝廷還是要發行會子,而蕭梁則是打算發行“糧鈔”,以糧食為準備金和衡量基準,可以兌換糧食。

很顯然,蕭梁打算推行的“糧鈔”因為和糧食捆綁在一起,也算是硬通貨了。要是操作的好,不失為一種不錯的紙鈔,甚至可以比李洛的銀元更為堅挺。

可李洛不相信梁國能成功操刀“糧鈔”。因為,梁國沒有大量的糧食作為發行糧鈔的準備金。

如果梁國各地的糧倉是空的,那麽糧鈔隨時隨地兌換定額糧食的功能就會喪失。不能兌換糧食的糧鈔,同樣會成為廢紙。

而且據特務回報,蕭隱一方面沒有能力兌換回收中統鈔和度牒,一方面也不敢不認百姓手中的中統鈔和元朝度牒,他只能采取低價兌換的辦法。如此一來,就是掠奪民財了。

趙宋更奇葩。打算直接大量發行紙鈔,兌換中統鈔和元朝度牒,不以貴金屬為準備金,也不以糧食為準備金,純粹就是紙,完全靠官方信用背書。

這就是老趙家的傳統了:濫發紙鈔。

崔秀寧搖頭道:“你算的不對。鑄造銀元是需要成本的。九千多萬兩白銀,是能造出一億二千萬銀元,但鑄造成本有兩三百萬元,這筆錢要扣除掉。”

“這是小錢!”李洛豪氣的一揮手,“咱把海東銀行的儲備人才調過來,先成立大唐皇家銀行。鑄造,發行,兌換銀元的事,全部交給銀行來幹。就任命銀行司的司行使崔憲,為大唐皇家銀行的行長。”

銀行一運作起來,財政和稅收就好操作了。起碼,地方官吏再也沒有機會收火耗。

“好。銀元的水力沖壓鑄造技術已經成熟了,正好大規模制造。海東的很多機構,也要遷移過來了。不過,雖然海東不再是朝廷所在,但我們不能喜新厭舊。”崔秀寧有點不舍地說道。

海東,傾注了她很多心血。如今遷都到臨安,當然有點不舍。

李洛想了想,“那就升海東為東州,以崔牧為東州牧。再升洛寧城為海都,以崔牧兼任海都留守。”

海東變成一個州,和浙州,揚州,贛州,閩州級別一樣。同時洛寧城由一座郡城,升為海都。

這樣,政治上起碼對海東有所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