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驚世之謎……各有所圖!

“仁州李蕙質,見過唐王。”李蕙質深吸一口氣,上前鞠躬見禮。

“免禮,坐吧。”李洛風輕雲淡地說道,“三妹海路漂泊,一路辛苦了。”

李蕙質心裏一松,露出那種既溫暖又恭謹的笑容,“謝過五兄。”

李洛道:“我知道你的來意,我也直說了。你可知道,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的始祖和共祖?”

李蕙質肅然道:“此乃柱下家世,不敢片刻相忘。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之始祖,乃道君老子。兩族之共祖,秦國禦史大夫李諱曇。”

李洛點點頭,“善。你我皆是柱下子孫,先世淵源,本出一家也。”

柱下子孫是什麽意思?

是趙郡李氏和隴西李氏區別與其他李氏的稱號。

因為老子李耳當過柱下史,所以老子也被尊稱稱為“柱下”。柱下子孫,當然就是老子的子孫。趙郡李氏和隴西李氏都是老子的後代,就自稱“柱下子孫”,和其他李氏相區別。

李世民曾對趙郡李氏說:“朕乃柱下子孫,與爾系出一源。”並多次強調柱下子孫的身份。後世那些認為李世民是鮮卑人的學者,卻只當看不到。

為什麽要強調?因為李姓人口繁盛,源頭很多,隴西李和趙郡李只占其中少數,當然要強調區別了。

兩族共祖都是李曇。李曇生兩子,長子李崇,效力秦國,乃是隴西李先祖;次子李璣,效力趙國,乃是趙郡李先祖。兩族自此分野。

真要論起來,隴西李和趙郡李的確就是一根藤下來的。這也是為何唐朝後妃沒有趙郡李氏女的原因。

而仁州李氏是趙郡李氏分支,遷到半島不過數百年。

李洛繼續道:“仁州李氏助我良多,我此生不忘。雖說李氏告發了我,但那是為了自保,我也能理解。就算有朝一日我能恢復中原,也不會和李氏為難。你回去告訴伯父,都是柱下子孫,讓他寬心就是。”

雖說他當年拿出骨瓷換取了仁州李氏的認同,但沒有李簽提攜,沒有門閥子弟的身份,李洛再怎麽折騰,也絕無可能有今日的成就。

甚至,早就被人幹掉了。

李蕙質站起來,斂衽一禮,“有五兄這句話,小妹就放心了。”

李洛道:“你回去告訴伯父,仁州李氏,系出中原,不可被小國同化。倘若有朝一日回歸中原,那是最好不過。此話之意,伯父必知。”

他這話當然話裏有話。但李蕙質未必能聽出來。但李洛相信李簽兄弟一定能明白。

倘若他恢復天下,高麗必將不復存在。李氏願不願意為他所有,能不能抓住機會,那就不是他的事了。

“是。”李蕙質乖巧的答應,她從袖子裏取出一張禮單,雙手奉上說道:“五兄,這是小妹的禮單,請過目。”

李洛拿起禮單,發現是幾座瓷窯。

李蕙質解釋道:“玉瓷本來就是五兄的,這幾座瓷窯,就送還五兄了。”

李洛擺擺手,“幾座瓷窯而已,值當什麽?我就不要了。”

“那五兄可需要這個?”李蕙質又取出一張泛黃的絲帛,“父君說,這是一張圖,或許五兄將來用得上。”

這張圖關系甚大,非同小可。來時李簽告訴她,讓她用心觀察江南,觀察李洛的唐國治下,倘若看出李洛有成事的可能,而又對李氏抱有善意,那麽就取出這張圖。

要是李洛沒有善意,或者沒有成事的可能,就不要送出此圖。

“這是……”李洛有點好奇的接過來一看,入手處感到這方絲帛很是古老,而且是三角形,再仔細一看,倒似時一塊衣角,在某人身上撕下來的。

圖上畫著一座高山,山下一片松樹,樹的後面,是一座墓碑。

畫風非常簡約,也就寥寥數筆,但筆力精湛,意境超脫,一種悲愴的淒涼之意撲面而來。

上面還有一首詩,字跡奇拙瀟灑,道是:

“天石落西荒,夕顏落日亡。蕭瑟松間墓,八字郁金香。”

詩的意思,乍一看很直白,可仔細琢磨,卻難解開其中意思。這是一首隱喻詩,還是一首帶有密碼的詩。

李洛饒是聰明,卻也一頭霧水,不明白詩中之意思。

顯然,畫這幅畫的人,不但是個精於書法的丹青高手,而且也非同尋常。

“這圖,有何來意?”李洛問道。他知道李簽這樣的人物,一定不會無緣無故讓李蕙質拿來一幅圖。

李蕙質搖搖頭,“這是一百多前,我七世族出使金國得到的一幅圖。畫圖的人是個大貴人,央求七世族幫他將這幅圖送給另外一個大貴人。但七世族終究沒有幫這個忙。”

“小妹知道的就是這麽多。父君諱莫如深,沒有告訴小妹更多,只讓我送給五兄。父君說,此圖事關重大,就看五兄是否有緣,此圖所系,父君也不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