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第4/4頁)

貝滿夫人看出她的疑惑,嘆了口氣。

“今年剛立校,只能招到窮人家女孩和街頭乞討的女童。體面人家根本不會送他們的女兒到家門外讀書。”

“很多孩子只能上半天課,其余時間還要工作補貼家用。有時候甚至要給錢,才能說服她的父母讓她來讀書。”

這種問題,一個多世紀以後的扶貧工作裏依然存在。林玉嬋只能安慰貝滿夫人:“等這些女孩長大成人,體會到有文化的好處,她們和她們的家人會感謝您的。”

貝滿夫人聽聞林玉嬋也在上海辦有學校,好奇問:“你是怎麽招到學生的?”

林玉嬋有點不好意思:“我那個是成人學校,來的大部分是洋人太太。”

貝滿夫人此前也有辦學經驗,林玉嬋跟她聊兩句,自覺收獲良多,尋思回去之後可以改進一下自己的玉德女塾。

------------

第二天,她不再“自力更生”,到便宜坊請教潘大爺。聽他的指示,去天橋觀摩“天橋八大怪”。

這些都是身懷絕技、江湖上富有盛名的民間藝人,評劇、武術、雜耍、口技、相聲……做什麽的都有。

林玉嬋可算開眼界。有些評劇段子什麽的,大概是表演者從小用血汗磨練出來的技術,比後世的搞笑藝人也不遑多讓,沒幾句話就能讓她捧腹;但有些摧殘身體的雜耍,或者故意賣弄粗俗、出乖露醜的演出,她就有點接受不能。

寶良倒是樂在其中,和旁邊的觀眾指指點點,笑得一浪高過一浪。

一場演出結束,觀眾散去,傳奇藝人從石磨下艱難爬出,弓著明顯變形的脊背,趴在地上,慢慢撿拾一枚枚銅錢。

林玉嬋扭身離開。

下午去了琉璃廠。因著來京參加科考的舉子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附近形成了熱鬧的雅遊之所,賣書、賣文房四寶、賣古玩字畫的商鋪比比皆是。

林玉嬋當然不敢去古董店挨宰,於是先去書店裏逛了一圈,大多是科舉所需的各種參考書,印得精致,賣得火熱,還有不少讀書人在裏面高談闊論,什麽“端莊靜一”、“察幾慎動”、“克己復禮”,品評各樣書籍的學術造詣。

不過在她聽來,一是不懂,二是沒用。翻兩頁,還挨書商白眼,怕她一個女流弄壞了書。

林玉嬋哼了一聲。這些玩意兒只能誤國,她還不稀罕呢。

臨走的時候,忽然在角落裏發現幾本西式鉛字印書,卻是上海墨海書館刊印的《博物新編》。封皮上落滿灰,結了個蜘蛛網。林玉嬋好奇拿起來翻翻,那書店老板也不趕她,反而朝她吼:“半價!”

林玉嬋嘆口氣,放下書,撣掉手上的灰。

只能去老字號“松竹齋”買了些優質的文房四寶,又在附近找到王致和腐乳、六必居醬菜,選些可以長期存放的,打包當做禮物,回去後贈予員工和股東。

此外,還逛了附近的幾家茶葉鋪子,觀摩偷師。

北京是千年古都,地下水汙染得十分厲害,水質鹹澀,所以上至官僚,下至百姓,都喜飲味道濃郁的花茶。這些鋪子裏賣的大部分都是各式花茶,倒讓林玉嬋開眼界。她打包了十幾種花茶做樣品,打算拿回去研究。

馮一侃跟在她身後,忙裏偷閑買了個挑擔,把她買的一大堆東西挑身上,像個沙和尚。

林玉嬋也不好意思再買了,但最後想想,總得給蘇敏官帶點不一樣的吧?

小少爺這輩子怕是都沒法再進京。總不能就給他帶幾瓶醬瓜臭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