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第4/4頁)

聽一個平民小商人暢所欲言,還是頭一次。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被她聊出了意想不到的角度。

旗人家庭裏女子當家的不少,對文祥來說,她這樣的女子雖然少見,但也不是不可理喻。

文祥坐上院中石凳,眯著微鼓的眼睛,仔細打量這個生長在海邊的小婦人,又翻開手邊一卷書,耐心地再問一遍:“‘豪賭有度’是什麽意思?”

林玉嬋低頭一看,文祥拿著的是同文館的英文教材。赫德提供的靠譜版本。

京師同文館就開在總理衙門隔壁。文祥辦公之余,聽學生們天天念英文,自己也心癢。誰知大概是年紀大了,看了後面忘前面,幾個月了,這書還只翻了前三頁。那些曲裏拐彎的蝌蚪字母來了又去,只記得一個abandon。

林玉嬋笑了笑,接過英文教材,細細地跟文祥講了上頭的內容。

文祥又是驚訝,又覺有趣。

同文館裏的學生日日苦讀,一年下來,說洋文也是磕磕絆絆。她卻能信手拈來!

她又沒上過洋學校,那定是天賦超群,若是個小夥子,去科考,多半也能摘個功名。

自己夫人跟他提到這個伶俐的女商人時,文祥還不敢盡信。今日一見,超乎他想象。

文祥合上教材,笑道:“聽說上次你來,送了點小禮物,致使拙荊生疑。這個你別見怪。官場如戰場,我不是靠做官撈油水的那種人,辦洋務又樹敵不少,因此更要小心謹慎,不能讓人抓到把柄。”

文祥如此推心置腹,林玉嬋反倒驚訝,忙說:“不怪不怪。您小心點兒是應該的。不過……”

她環顧這個簡樸的小院子。在大清朝當官兒,總不至於越當越窮吧?

文祥夫人看著她的土包子樣兒,立刻明白了她心裏嘀咕什麽,笑道:“不怕你笑話。我家老爺一年俸銀四百兩,大概還不如你哩。”

這就是林玉嬋土包子的地方了。我大清官員都是為民服務之公仆,俸祿自然是極低的,甚至不夠日常衣帽交通住宿的花銷。所以需要各位公仆們自己想辦法賺外快。

有些官員錢字當頭,每天開張營業,大大方方賺以權謀私。做為收賄受賄關系網中的一個節點,自然會官官相護,沒人揭發他。

比如李鴻章。家鄉當鋪開得紅紅火火,可一旦太後問起來,人人為他說好話,說李撫台為大清鞠躬盡瘁,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幾家當鋪,人無完人,何必深究呢。

而文祥處於另外一個關系網——那些自詡清廉、純靠師生同門同鄉形成的提攜鏈條。這一批官員相對自律一些,只會收取“冰敬”、“炭敬”、“年敬”之類的小額錢財,維持一下生活水準。

比如曾國藩。他誓要“學做聖人”。知道當官肯定賠本,因此進京之前,先從家裏湊了一千五百兩銀子。後來果然年年赤字,只能管人借錢,最多的時候欠了各方債主一千多兩。

既然要當“聖人”,旁人自然對他們更苛刻。一旦鉆了錢眼,被人參上一本,落馬的風險反而更大。

所以文祥對收禮之事極其謹慎,唯恐“過界”。

林玉嬋隱約想通這些,忍不住嘆道:“大清官員都像您這樣就好了。”

又想,難怪文祥喜歡赫德呢,兩位都是廉政先鋒。

文祥看她一眼,啞然失笑,過了一會兒,才低聲自語:“要是都像我這樣,更是什麽事都辦不成啦。”

林玉嬋:“您說什麽?”

文祥不再提這茬,忽然收起笑容,站起來,說話帶了三分威嚴。

“蘇林氏,既然你大老遠上京一趟,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倒有一事,需要派人去上海辦。你願不願意聽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