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3/4頁)

郎懷仁正要下逐客令,忽然眼前一亮,一張商鋪名片托到他眼前。

“博雅商貿有限公司”。

“主營茶葉、棉花、絲綢。”林玉嬋早有準備,簡潔地介紹了自己如今的業務,“公司剛剛重組,如今正在擴張。有三項工作都需要人手:軋棉花、棉花品質分類、以及繪制茶葉罐。”

棉鈴從田裏摘出來,需要用軋花機進行去籽,才能成為可出口的原棉。通行的做法是,棉田地主就近開設血汗作坊,低價雇傭貧苦農女軋花,然後再以更高的價格,將那些幹幹凈凈的原棉賣給洋行買辦。

林玉嬋不想讓無良地主和資本家賺這個差價。她算過,如果自己雇傭軋花工人,可以節省不少成本。

剛剛印刷出爐的“原棉質量鑒定標準”,也需要找人付諸實施,分揀出不同級別的棉花,獲得更有競爭力的價格。

這也是人力密集型的體力活。

至於茶葉罐,浦東寡婦村的產能逐漸跟不上。畢竟寡婦有再嫁的,有回娘家的,還有要伺候公婆、跟著兒子搬遷、說退出就退出的。供應精致茶葉罐還勉強可以,眼下茶葉數量增加,她需要更多穩定產出的畫手。

郎懷仁一頭霧水地聽著,再看看四周的孤兒院宿舍,覺得這姑娘莫不是來錯了地方?

“您先別打斷,聽我說完。”林玉嬋從包裏取出中英雙語的計劃書,關鍵的數字和步驟都已寫好,遞給郎懷仁,“孤兒院的孩子,只要能拿筆的,就可以學繪畫。比如那個女孩海倫,聽德肋撒嬤嬤說,粉墻上那些花草,都是她照著人們捐贈的舊畫冊,順手塗鴉的。如此天分,荒廢可惜。”

她又指著空場上一群追跑打鬧的男孩,“十歲以上、體力合格的,就可以操作軋花機。十二歲以上,學過基本文法和算數的,可以進行質量鑒定。教會買下的大量空地空房,還沒有擴建成孤兒院的,可以暫時當做廠房。他們每天可以工作半日,另外半日,可以繼續上課。或者每周工作三天,上課三天。我會按成年男工的行情付薪。我算過,這工費應該足以支付中國籍教員的費用。”

讓十歲不到的孩子半工半讀,自己雇傭童工,放在二十一世紀,林玉嬋覺得自己該坦白從寬,趕緊就近找派出所自首。

但……在萬惡的舊社會,這是她唯一能想出來的、讓孤兒院孩子免於失學的方法。

孩子們的薪水收入雖不足以完全覆蓋孤兒院的運營成本,但,開了這個頭,也有希望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相關善款。

而且,以後博雅的茶葉罐上可以正大光明地標注:由孤兒院兒童手繪出品。不用她巧立名目,編什麽天足互助會了。

夢想很豐滿。

郎懷仁主教只將她的計劃略略看了一眼,依舊摸著胡子,笑著搖搖頭。

“親愛的孩子,你小小年紀,打理這麽大的生意,在中國人裏很是難得,今日讓我印象深刻。”

林玉嬋點點頭,神色緊繃。

一聽這語氣,就是先揚後抑,後頭肯定跟個“但是”。

“……但是,”郎懷仁主教嚴肅道,“畢竟你並不信奉上帝,不是嗎?如果你是我們的教友,我們很樂意按照程序,討論你的資助計劃……”

林玉嬋嘴角微露冷笑:“我要掏錢幫忙,還得受洗?”

郎懷仁摸著大胡子,十分欣慰地笑道:“你理解得很對。我很樂意接受你成為我們的姐妹。”

林玉嬋:“……”

學學人家天地會吧。七天無理由退款,靠實力吸引下線,從來不追著別人入夥。

此時兩人已走到孤兒院的圖書室——其實就是教友捐贈的一些雜書,還有平時讀書上課的簡單課本、各種聖經經文詩歌之類,沒裝滿一個書架。

圖書室還堆了不少雜物。孤兒院裏的嬤嬤保姆,閑時也會賺外快——做點繡活、糊個紙盒、裝訂傳教冊子之類。這些半成品也都堆在箱子裏,占了半間屋。

地上還爬著個小孩。林翡倫左手一團線,右手一把剪刀,蹣跚著步子,正在雜物堆裏探險。

“哎唷!沒人管管!”

林玉嬋慌忙撲過去,從林翡倫手裏搶過剪刀,放到高處。

林翡倫嚎啕大哭,瞪著一雙憤怒的眼睛,朝著林玉嬋張牙舞爪,似乎在說:你這個壞蛋!

林玉嬋萬分無奈,眼看保姆把她抱走,心中默念:我撿的。我撿的。我撿的。

郎懷仁看到活潑的小孩,倒是慈眉善目,笑得歡暢。這都是教會的功德,反正不用他自己帶。

忽然他微微皺眉,從雜物堆裏揀出幾本相冊,嘟囔:“我的東西,他們也不放放好。”

林玉嬋看到相冊,眼中一亮。

“這就是您在中國的留影?”

她轉換話題,不再談受洗的事。

郎懷仁自豪地點點頭。他精通照相術,最引以為傲的事跡之一,就是在中國許多城鄉村鎮,留下了珍貴的攝影記錄。他打算日後將此集結出版,作為古老東方的真實畫像,介紹給歐洲的同仁和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