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第2/4頁)

--------------------------------

郎懷仁主教生於法國,少年慕道,立志傳經。初為傳教士,來華二十載,走遍小半個華夏河山,洗出好幾冊相片,坐過牢,遇過匪,跟李鴻章當面吵過架,可謂功勛卓著。

最近剛剛收到梵蒂岡聖令,調任江南代牧區主教。他摩拳擦掌,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從收養棄嬰開始。

於是,上海地方接連開張了好幾個育嬰所、孤兒院,幾個月裏收了幾百人,相當於中國其他各教區收養的孤兒總數之和。消息傳到梵蒂岡,人人誇他能幹。

美中不足的是,錢有點不夠用。

土山灣孤兒院院長辦公室內,屋頂已經有點漏風。郎懷仁主教裹緊身上長袍,想給自己泡杯茶,卻發現茶杯裂了縫。他趕緊將茶杯放回櫃子,用力有點過猛,哢嚓,茶杯碎了。

廚娘趕緊跑來低頭收拾。

“Voila,親愛的孩子。你看,慈善也不是無限度的。”

郎懷仁撚著胡須嘆口氣,看著對面那個正當韶華的中國小姑娘——她打扮樸素,一身平民衣裳,並不像中國貴婦那樣穿金戴銀衣綢緞。可她的名字卻分明地鐫刻在土山灣孤兒院的捐贈名單裏,而且數額名列前茅。

許多中國小康家庭,雖然皈依天主,思維深處卻還是因果報應這一套。教會號召捐款捐物,他們就大手大腳捐,盼著那捐出去的銀子,百年後能買到天堂的入場券。

郎懷仁覺得這個想法十分錯誤,勸說過多次,成效不大。他也就默許了。

畢竟,捐過來的是真金白銀,也是教會急需的。

可這林姑娘完全不一樣。郎懷仁問過德肋撒嬤嬤,她純是為了幫助這裏的小孩,才每月雷打不動,慷慨捐款的。

那為什麽不去資助大清官辦的慈幼局呢?她的答案也很簡單:“我的錢,放到那裏會被貪汙得一個子兒不剩。”

思及此處,郎懷仁還是對她露出一個友好的微笑。

“多謝你的信任。如果你能說服更多的富裕人家來給教區捐款……”

“主教大人,您時間有限,我不多耽擱。”林玉嬋凝視著郎懷仁的大胡子面孔,若有所思了一會兒,才說,“我就是來和您討論孤兒院的財政狀況的。”

郎懷仁有點莫名其妙,心想你也不是教徒呀。

但看在她心善捐款的份上,還是很耐心地點頭:“願聞其詳。”

林玉嬋笑道:“這屋子漏風,跟外面一樣冷。您今日是來視察孤兒院的,不如去外面走走,邊走邊說。”

-----------------------------------

孤兒院的小樓被修葺得幹凈整潔,如今人手不足,便是孩子們輪流值日。大小兒童見了嚴肅的主教大人,羞怯地躬身行禮,然後扛著拖把跑走。

林玉嬋指著這些孩子,道:“我聽德肋撒嬤嬤說,孤兒院經費短缺,現在考慮將小孩分流到教友家裏撫養。讀書年限也壓縮,八歲以後就開始幹活工作。”

郎懷仁謹慎地道:“這是目前的應急狀況。如果有捐款……”

“如今我已救助四個孤兒,都寄養在此處。我不希望她們只認個自己名字,就到某個教友家裏做養女,幾年以後被安排嫁出去,從此碌碌一生。雖然這相比於她們原本的人生,已經是十分有福,但畢竟不算圓滿。”林玉嬋直載了當說,“我希望她們——還有孤兒院裏的其他男孩女孩——能夠讀書到至少十五歲,學一門安身立命的手藝。”

郎懷仁苦笑著搖頭。這姑娘真是天真得可以。這些想法他能沒有過?去梵蒂岡找教皇的時候,他也是如此描述孤兒院的一番燦爛前景,說得天花亂墜。可批下來的撥款呢?還不夠給那些嗷嗷待哺的棄嬰買牛奶的。

他堂堂一個主教,過得跟中國的遊方僧似的,就差托個聖杯去化緣了。

他走進一間兒童宿舍。上下通鋪,一間房十二個人。他捏捏那被褥的厚度,皺了眉。

林玉嬋觀察主教那為難的神色,忽然有些焦躁。

她心平氣和地說:“我聽說,天主教會正在籌集捐款,在佘山地區建造一間宏偉的哥特式教堂。”

點到為止。蓋教堂的錢,拿出一個零頭,都能救孤兒院的急。

郎懷仁主教卻啞然失笑,立刻說:“建造教堂用的是另外的款項,二者不能混淆。”

笑話,蓋教堂才是教會最要緊的“政績”,就和“老佛爺要修園子”一樣,是不論多缺錢,多火燒眉毛,都要放在首位的任務。

郎懷仁對此十分坦然,一點不臉紅。

林玉嬋點點頭,表示受教。

理論上,她一個外人,捐了仨瓜倆棗,確實沒資格對巨量教會資金的用途指手畫腳。

誰讓中國人自己的慈幼局,經費都被貪走了呢。

那麽她也有另外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