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

在被萬歷削職為民前,顧憲成在吏部幹過很長一段時間。還曾經擔任文選司的郎中一年多。這個部門管什麽呢?文職官員的升遷、調任等手續的具體辦理。這就是組織部裏的組織部。

靠著這一經歷,顧憲成在官場積累了大量的人脈。所以在他被削職為民後,仍然在大明官場保持了相當的影響力。

加之南直隸諸府幾乎都是科舉強府,讀書人很多就不必說了,每三年中進士的人也不要太多。因此,東林書院一經重建開學,就具備了極其強大的影響力。

真正的想要求學上進的學子,一心想通過書院發出自己的聲音以便致君堯舜上的謙謙君子,心懷叵測想要通過結黨來提升自己官位的小人,又或者政爭的失敗者……都不約而同的向著東林書院齊聚。到了朱由棟南下的時候,東林書院已經成了氣候,成了大明政壇在野士紳對朝廷發表各種批評意見的主要陣地。

儲君出鎮南京乃是祖制,大明的文官們一天到晚用祖制來鉗制皇帝,當皇帝用祖制來欺負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攔不住。再加上北方相當部分士紳對皇太孫南下樂見其成。所以,對朱由棟的到來,江南士紳們只有捏著鼻子認了。

不過,你來,我們確實攔不住。但也絕不會歡迎,更不用說配合了。

事實上,從朱由棟即將南下的消息傳開開始,江南諸省就已經陸陸續續的傳出謠言:太孫殿下南下,是來對我們江南人敲骨吸髓的。看著吧,到時候賦稅肯定還要加重。

等到朱由棟一到南京就去了黃冊庫後,江南的士紳們嘴上說太孫憂國憂民,但心裏卻都是暗暗高興:來啊!清理黃冊庫啊!只要你敢清理黃冊,我們就能讓整個江南四省全都發生民變。到時候你這個太孫灰溜溜的滾回北京都是輕的,搞得不好儲位都保不住。

可是太孫殿下去了黃冊庫後回來就悄無聲息了。這讓大家憋足了一身力氣的拳頭沒能打出去,多少都有點內傷。

太孫不去搞黃冊就算了,連一項加派都沒有,讓大家完全無法發揮地頭蛇的力量。非但如此,太孫還搞起了方山產業基地,玻璃、鏡子、眼鏡、座鐘、骨瓷、綠玉……各種產品層出不窮。士紳們雖然嘴上說著殿下老毛病發作,又鉆到錢眼裏去了。但身體卻在不斷的表示:嗯,真香!

而且這事你還不能彈劾太孫及其手下:牛痘的推廣已經在全國都看到了效果,玉米紅薯土豆的推廣也養活了很多貧民,總之,太孫自帶一層道德光環。而且太孫賺了錢還幹嘛去了呢?每年收養上千名孤兒!你敢彈劾太孫?那你也來收養幾千個孤兒?

所以,江南士紳們郁悶的發現,他們用極高的道德標準苛求皇帝很多年後。這位皇太孫殿下也用道德標準堵住了他們的嘴!

好吧,你也就是賺錢而已。也沒來動我們的切身利益,我們忍了。

但是,現在這金陵日報出現的苗頭,那可真真的不能忍了啊!

“吾自從看到這金陵日報開始,心裏就在思考,我們東林書院是否也能辦一份報紙呢?”

毫無疑問,太孫不是不想整頓黃冊庫。而是清楚的看到了,若沒有掌控輿論權就直接去動黃冊庫,肯定是到處民變。所以,《金陵日報》到底意味著什麽,顧憲成很清楚。

不光是他清楚,他在東林書院的同事們也很清楚,他們背後站著的江南士紳,只要智商正常,都非常清楚。

所以,作為江南士紳的喉舌,東林入局報業,是遲早的事情。

“叔時此議極好!我輩在這書院講學,本身便是為了將大義宣揚於天下。但書院重開三年來,我們教了多少學生?便是算上那些來參加過書院一兩次活動的,也不過兩三千人。而這報紙可不一樣啊,一期發行量動輒數萬份,十數萬份。再加上口口傳播,能夠影響的,只怕不下百萬人!要我說,我們東林早就該辦報了!”

“國端兄說的有理。叔時,諸位,我們在此東林聚齊,教導學生,針砭時弊。本就是為了天下蒼生!而要救蒼生,辦報效果來得最快!”

“正是如此,辦報!我們東林也要辦報!那張以誠手下的所謂編輯都是些什麽東西?全是幾十年都沒法中舉的不成器!更有連府試都通不過的白首老童生,聽說最近連胥吏之子都進入報社做編輯了。而我東林呢?長期在此學習的三五百學子,未來十年起碼能出五十名進士!我就不信了,我們還辦不過那群孫山之後!”

“存之高見,我們若是辦報,一定辦得比金陵日報要好!”

幾個老憤青高聲嚷嚷一陣之後,迅速的將辦報這事給定了下來。緊接著眾人開始熱情的進入細節磋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