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無奈中的妥協(第2/3頁)

現在不一樣了,低端車用不起這些高科技,但是豪華版的必須要給安排上。

受這個利好的消息影響,僅1885上半年,奧地利的特種鋼產量直接突破五萬噸,而1880年全年的特種鋼產能都只有可憐兮兮的三萬多噸。

……

經濟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時光匆匆而過,到了1885年末麻煩就找上門了。

弗朗茨詫異的問:“交通出現問題,什麽問題?”

不是吹牛,這年頭奧地利本土的交通號稱世界第二,還真沒有人敢稱第一。

四通八達的鐵路,將大大小小的奧地利城市連在了一起,在地圖上看,就如同一張密集的蜘蛛網。

奧地利經濟能夠高速增長,這張“鐵路蜘蛛網”也是居功甚偉的。可以說沒有便捷的交通,就沒有今天的奧地利帝國。

交通大臣施泰倫斯解釋道:“從帝國整體上來看,我們的交通情況仍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是局部地區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擁堵現象。

主要是帝國的幾大工業城市,這些年隨著人口不斷的湧入,交通壓力也在與日俱增。

尤其是汽車誕生後,原來的城市規劃,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

目前問題主要集中在:布拉格、比爾森、布爾諾、俄斯特拉發、慕尼黑、斯圖加特、開娒尼茨、林茨、米蘭等老牌工業城市。

因為人口太多的關系,上下班高峰期經常發生擁堵,很多人上下班擠公交都要浪費大半個小時。

相比之下,帝國南部的貝爾格萊德、薩拉熱窩、薩格拉布、布加勒斯特等新興工業城市,情況就要好上很多。

除了城市之外,還有就是我們之前的馬路建設寬度不夠,很多路段太過狹窄,兩輛大卡車相遇很難錯開。”

這些問題,都是必然的結果。老牌工業城市就算是進行了升級改造,那也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並沒有對城市建築大動幹戈。

在三十年前看,當時的改動,已經足夠滿足需求了。設計者們沒有未蔔先知的能力,根本就想不到奧地利的發展會有這麽快。

弗朗茨也不是專業城市設計的,想插手也無從下手。再加上到時候維也納政府,已經是債台高築,幹癟的錢包直接打消了弗朗茨大拆大建的想法。

一晃三十年過後,問題就暴露了出來,需要政府想辦法解決了。

南部的工業城市都是後期才建立起來的,開發這些地區的時候,維也納政府的財政已經逐漸好轉。

加上本來就底子薄,沒有那麽多歷史包袱,直接拆除了也不可惜。所以南部的城市都比較現代化,交通承載力也要高得多。

“擁堵”也是相對而言的,和後世哪些擁堵城市相比,擠半個小時公交根本就不算啥。

總比上班途中在公交車站了大半個小時,才向前挪動了幾百米,還沒有步行的速度快要好得多。

城市交通需要改善,城外的交通更是問題。汽車問世前,奧地利的馬路那也是歐洲頂尖水平。

然而,馬路和公路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跑馬的,最多也就考慮一下馬車通行。

三十年前的汽車,都是大塊頭蒸汽汽車,在礦山裏拉拉礦還行,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汽車通行的問題。

土路的使用壽命是非常漫長的,修修補補這麽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馬路依舊在正常運行。

在這裏不存在提前建造公路的問題,因為公路也是有使用壽命的,提前建設估計還等不到汽車出現,前面修得路就已經退休了。

這些問題想要解決,又少不了一輪大基建。

首相卡爾反對道:“短期內,我們不適合再發起新的一輪大基建。至少在近東開發計劃第一階段完成前,政府不宜再分心。

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可以讓交通部門加強管理,或者是增加公交車數量,盡可能的釋放出更大的運輸力。

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問題往後拖延一段時間,還是可行的。

城外的馬路本來就不是為汽車準備的,不能滿足需求是必然的。理論上來說,把全國的道路都來一次升級,才能夠滿足這種需求。

但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真要是修建一條覆蓋全國的公路,建設成本估計也就比我們的鐵路網絡便宜一丟丟。

這已經超過了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我們也不能無限制的發行債券融資。

這些事情都不是燃眉之急,可以先做計劃,具體實施往後拖一拖也不打緊。”

問題出現了,弗朗茨才知道奧地利還是窮。老牌工業城市重新規劃升級改造,成本不比重建一座新城低多少。

一口氣上馬十幾座,近東開發計劃中已經在實施了,維也納政府實在是沒有財力,同時再啟動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