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倒黴蛋(第2/3頁)

要不然去俄羅斯,和俄國本土資本家們搶勞動力,那不是腦殘麽?人家可是地頭蛇,保管讓人重新學會做人。

這項計劃可不包括奧地利本土。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進行土地兼並是最佳的選擇,弗朗茨也不準備在本土這麽幹。

穩定壓倒一切,在“穩定”面前,別的都要往後靠。溫水煮青蛙,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最佳選擇。直接讓農民破產增加移民,那是下下之策。

放下了手中的資料,弗朗茨望著霍爾斯問道:“糧食減產計劃失敗,農業部準備怎麽應對?”

無法減少產出,那就只能增加消耗量了。在此之前,維也納政府就有一個發展畜牧業的計劃,目前已經初具規模。

沒有能夠發展壯大,主要原因還是市場消費能力沒有跟上去。對比後世那種人均肉食量過百千克的數據,現在奧地利僅僅只是達到了三分之一。

不是民眾們不愛吃肉,問題是大家收入有限,根本就吃不起肉。能夠做到面包管夠,就已經是維也納政府改革的輝煌政績。

弗朗茨承諾的給義務教育學生加餐計劃已經實施,從農產品價格下跌後,學生們每周都增加了300克豬肉供應。

加上550克魚肉、100克雞肉或者是鵝肉,這個攝入量已經足以滿足營養需求了。繼續增加下去,沒準奧地利就要盛產胖子了。

人均肉食量其實也是一個謬論,通常都是被平均出來的。據弗朗茨所知,奧地利肉制品食用量最高的是水手、漁民,其次是才是資本家、貴族。

不是說水手和漁民更有錢,主要是海上獲得肉制品相對容易,在他們手中最廉價的可能就是魚了,很多時候主食就是魚。

沿海地區的民眾肉食量,又要比內陸地區高。以威尼斯港為例,當地的魚肉價格不足牛肉的十分之一,平民的主要肉制品就是魚。

要是到了內陸地區,這個差價就沒有那麽大了。尤其是匈牙利大草原,牛肉價格僅僅只是魚肉的五倍,民眾們的牛肉食用量相對較高。

這個高其實非常的有限,大部分民眾還是不能敞開肚皮吃。即便是經濟最發達的維也納,人均牛肉年食用量也不超過20千克。

不過維也納的人均肉制品食用量已經突破了85千克,在所有城市中排名前五,大大拉高了奧地利的人均水平。

從成本上來說,其實加大捕魚量,才是增加民眾肉制品食用量,最廉價的辦法。

很多問題不能只考慮成本,還要考慮帶來的連鎖反應。盲目增加魚肉供應量,沖垮國內的畜牧業,那不是一個笑話,而是有可能真實發生。

原因只有一個字——窮!對絕大多數普通工人來說,便宜才是最重要的,飲食習慣又不是不能改。

農業大臣霍爾斯:“陛下,農業部準備推廣家畜養殖,增加糧食消耗量,同時豐富農民的餐桌。”

弗朗茨聽出了言外之意,那就是犧牲畜牧業。一旦家畜養殖量大增,畜牧業產能過剩就要出現了。

不過農民散養的規模通常不會太大,賣不掉那就只能自己吃了。

總得來說,就是人為增加糧食消耗量。順便把肉制品價格打下來,增加民眾們的肉食量。

只不過這麽一來,從事畜牧業養殖的農場主,就要悲劇了。利潤受到擠壓是必然的,搞不好還會賠錢。

沒有辦法,總是有人利益會受損。和牽扯甚廣的農業相比,奧地利的畜牧業規模就要小得多,成規模的就更少了。

這只是理論上可行,實際上的問題還有很多。沉思了片刻功夫後,弗朗茨搖了搖頭:“農業部有過深入調查麽?

據我所知,很多農民都有養殖家畜的習慣,尤其是家禽養殖的更廣。就算是進行推廣,農民舍得用糧食喂麽?

比如說養鵝,就算是不喂糧食,靠青草一樣可以養大。牛羊也差不多,如果是小規模養殖,光喂草一樣可以。

這麽一來,肉制品產量倒是增加了,可糧食消耗量卻未必能夠增加,農業部準備靠什麽來完成計劃?”

弗朗茨可不是什麽好糊弄的主,前世他可是從農村出來的。小時候經濟條件不好,家裏喂雞、喂牛、喂豬都沒人用糧食。

盡管這麽一來,需要投入的勞動力更多,家畜生長時間也會更長,大家還是堅持了下來。

將心比心,這個年頭的奧地利農民經濟條件也沒有好太多,大家也才剛剛吃上飽飯沒幾年,節省糧食幾乎是一種本能。

如果經濟條件更好一些,那麽農業部的計劃估計實施起來問題不大。實在是不行,還可以用糧食來釀酒。

歐洲啤酒、葡萄酒消耗量大,白酒消耗量小,除了俄羅斯外,絕大部分歐洲民眾對白酒興趣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