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倒黴蛋

受農業危機影響,歐洲各國的農民日子都不好過了。有積蓄的家庭還好,沒有積蓄的家庭就只能舉債了。

糧食是自家種的,生活上的花銷不大,最大的一筆開銷,就是政府稅收,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稅收都不重,想辦法湊湊也就有了,實在是沒錢還可以欠著。

部分國家還減免了稅收,或者是接受實物沖抵稅收。破產的農民只是少數,大部分人的日子還過得下去。

如果農業危機在1873年結束,那麽這只是相當於一年農產品豐收,導致價格下跌的小插曲,還動搖不了歐洲的小農經濟。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1873年開春,大家再次滿懷熱情的投入生產中。除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外,還有很多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不減反升。

這不是農民不知道糧食價格不好,種糧的收益不高,主要是祖祖輩輩都習慣了這樣的種植方式,要是不種植糧食,他們不知道該種些什麽。

奧地利算是削減糧食產能力度較大的國家,國有農業公司旗下的農場都被弗朗茨勒令停止種植糧食,統一改種經濟作物。

如果是在十幾年前的話,光這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讓奧地利度過農業危機。

遺憾的是今非昔比,很多民眾都加入到了土地贖買中,這麽多年下來,維也納政府手中持有的國有耕地面積已經不足全國耕地面積的3%。

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農業公司實際上也很少種植糧食,除了種植少量自己食用的口糧外,大都是種植經濟作物。

這些經濟作物也不用外賣,農業公司本身就有加工廠,玩兒的是生產+加工,一體化農業。

不光國有農業公司,很多大貴族也是這種發展模式。在利益面前,大家的學習能力都很強。

大家都是根據市場需求,第一時間調整種植模式,相對而言這種一體化農業,受農業危機沖擊較小。

農業部原本計劃今年糧食生產量會下跌5.2%~8.6%,結果現實非常的打臉。即便是政府已經大肆宣傳,號召民眾們削減糧食種植面積,結果春耕結束的大數據告訴他們想得太美了。

1873年春耕,奧地利糧食種植面積僅僅只下跌了1.3%,這就是維也納政府微調的結果。

數據未必準確,在這麽短時間內,維也納政府還做不到全面統計,這只是抽樣調查的結果。

弗朗茨不認為這個誤差會有多大,即便是誤差高達一倍,那也才2.6%,距離預訂目標還相差一倍以上。

奧地利都是這種結果,別的國家可想而知。不要說減產了,弗朗茨覺得他們不增加糧食種植面積,就算是政府調控力度大了。

農業危機還會持續下去,弗朗茨是有心裏準備的,這也是維也納政府計劃好的。

利用農業危機沖擊歐洲各國的農業生產體系,推動各國的土地兼並運動,制造大量的破產農民。

殖民部都做好了準備,計劃在未來十五年內,共計接受歐洲大陸移民一千萬,為奧地利殖民地開發提供勞動力。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德意志地區想移民的早就被忽悠走了,奧地利本土也差不多是如此。

從巔峰時期每年移民數十萬人,到了現在奧地利本土每年產生的移民就那麽四五萬,德意志聯邦每年大概還能夠提供五六千移民,歐洲其它國家地區大概會貢獻兩三萬移民。

當然,整個歐洲大陸每年的移民不只這麽點兒,問題是這些人不可能都去奧地利的殖民地,英法荷普西都在歐洲忽悠移民。還有美洲那一幫國家,也是移民的選擇。

每年七八萬移民,要分散奧地利那兩千多萬平方公裏的殖民地上,連一朵浪花都擊不起來。

從這方面來說,弗朗茨忽悠德意志聯邦和普魯士開辟海外殖民地,也是在和自己搶移民。

縱觀歐洲各國,目前最有潛力成為移民輸出大國的就剩下俄羅斯了,德意志地區的潛力已經基本上被榨幹了。

農業危機是最佳的手段,亞歷山大二世的大開荒,確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

但是沙皇政府解放農奴時間太短,這些人沒有來得及積累財富,就遇到了農業危機。

在抗風險能力上,這些剛剛獲得土地的俄國農民,還欠了政府一屁股債,無疑是最低的。

土地是新開墾的,產量相對降低;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又不好,很多地方只能種植一季,糧食種植成本較高;受制於交通,糧食運輸困難,很難創造經濟價值。

初步估計,1872年的農業危機,就給俄羅斯帝國制造了數萬破產農民。這麽點兒人,自然掀不起風浪,剛出來就被俄國工商業給吸收了。

想要吸收移民,那還早著呢?只有出現了大規模破產潮,超過了俄國工業的吸收極限,才有可能大量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