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勾勒二五計劃的藍圖(二)(第3/3頁)

遼東的地理環境需要給修路嗎?

就那片黑土地,別說六百萬了,再翻上幾倍都輕而易舉,說到底,還是地方上的問題。

如果這六百萬全是漢民,保管年年沒有一個餓死的。

還有就是民族的習性轉變能力。

當初遷往漠庭的幾十萬漢民,改耕為牧,不照樣活得有滋有味?

漢人骨子裏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環境適應力,而且是得到國際承認和無數事實踐證的。

南渡南洋的、西渡歐美的,都可以快速適應並形成氣候,尤其是渡南洋的那一批,厲害的開國立朝,差一點的也是莊園主、農場主。

西渡歐美的雖然淒慘許多,但那是因為受到十九、二十世紀時代背景特殊情況影響和國際地位低下,西渡不是做移民,而是勞工輸送法案。

至於遼東土地上的遊牧民呢,他們不滿足於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的付出辛勞後,卻只獲得口感遠不如在草原時奶制品和偶爾一頓肉食的饅頭、糙米。

“在遼東,很多城外的村莊,往往伴隨著嚴重的治安問題,比如盜竊和搶劫。”

匯報這一問題的是遼東都指揮使平安。

“按照陛下的指示,一處百戶的村莊,漢七夷三混居,其中夷三中,多戶男丁服現役,但饒是如此,治安問題也相當棘手。”

這也算是出現問題的症結之一了。

成年男子服役,家中僅余婦孺,耕地開荒更是困難。

“朕不是特批過,這些家庭凡有兩名男子服役的話,每年給予二十兩現銀的獎勵嗎?”

二十兩的獎勵,加上自己在從事生產,還能不夠花的?

熟料遼東布政使苦笑:“正因如此,有些家中多男丁服役者,幹脆就不事生產了,每年指著獎勵的現銀坐吃山空,每每年初之際花錢大手大腳,買衣買物,吃喝皆買,荒怠春耕,等到年中年尾的時候,就舉家困窘,無米下鍋,自此滋生盜搶。”

這算什麽事啊。

朱允炆有些神情不愉,但還算忍了下來沒有發火,繼續看向內閣的方向。

“內閣拿個解決的辦法。”

“改習易俗既然非一年三年之功,那就暫不揠苗助長,內閣打算在遼東加開幾座大型的成衣坊和制窯廠,招募當地的女性、少年參與手工作業,以換取工錢糊口養家,另外,針對當地嚴峻的治安問題,加大打擊力度,盜搶類案件在律法的原判罰程度上罪加一等,包括,即使是少年犯罪,該勞改的堅決勞改,該殺頭的堅決殺頭。”

朱允炆閉目沉吟起來。

他當然不是對犯罪的孩子報以慈憫之心,甚至於,朱允炆打心眼裏對‘他還是個孩子’這種說辭深惡痛絕。

之所以沉吟思量,主要是朱允炆在思考眼下的利弊得失。

就好比他之前力主要將之前那任因怠政而撤職的遼東左布政使押往遼東問斬一般。

為什麽要平民憤?

就是因為眼下西北戰場上,有將近十萬名各族的從軍。

事鬧大了,大明自然有絕對的實力來勘平內亂,但對外的打仗沒了這些從軍,就要用漢人,那算下來,到底是一個犯了重罪的漢官腦袋重要,還是將來一萬、十萬個漢家兒郎的腦袋重要?

國家的利益面前,絕不能僅僅考慮一丁點小問題。

“該抓的一定要抓,該判的一定要判,不過除了行兇殺人之外的案件,一律以勞改為主要處罰手段,不許開刀問斬。”

在西北的戰事打完之後,很可能就會跟帖木兒汗國正面沖突了,那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甚至是需要大明嚴陣以待的舉國大戰。

這個當口下,內部不能動刀兵來粗暴的處理問題。

不然,前線那群兵正打著仗呢,聽說自己的孩子在家裏被砍了頭,亦或者家中妻兒餓死,換成誰還能願意繼續賣命?

倒戈相向都很有可能。

“是。”

刑部的尚書領了命。

“那遼東的事就這般定了,咱們繼續。”

大殿中烏泱泱近兩百號人,一個說完緊跟著又是一個。

這次站出來的,竟然是眼下各省中最為富庶,風頭無二的福建左布政使褚知節。

福建急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