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2/3頁)

慢速火車連著趕了兩場演出,最後一站是B市,前去嘉成公司。

青禾猶豫不決,但到底還是沒有聯系齊瑞安,決定先到嘉成這邊試試。

樂隊簽約並不是簡單拍拍板就能成的,流程還是比較復雜,雙方談條件就是一場拉鋸戰,合則成不合則散。三人商議過,不是非得在一棵樹上吊死,先看看對方能給什麽利處。

嘉成公司挺上道,派來的代表為人不錯,溫和會說話,大家一見面就把大致的條件攤開了談。嘉成那邊的意思是商演和其它分成可以讓步,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慢速火車開拓自己的路子,給予出唱片和宣傳等支持,但讓利的前提是必須簽全約,1+n模式,樂隊得聽公司的安排,走偶像樂隊路線。

所謂1+n簽約模式,1是指一年的磨合期,在這一年裏,公司要綜合考量樂隊的實力,樂隊也可以反過來選擇公司,磨合不成就作罷,沒問題就續簽n年合約。N年,一般是五年。也就是說,假使順利的話,前後加起來共六年。

至於全約,其實就是一系列隱性條件,包括版權歸屬等問題。

這些條款比較霸道,明晃晃在壓榨樂手,但全靠同行襯托,嘉成給出的分成等還是比霓虹要好很多,算得上良心甲方了。

青禾是樂隊裏做主的那個,談判桌上,她沒立馬就定下來,而是委婉提了嘴獨立運作。

樂隊獨立運作和簽全約的區別很大,前者只是商演等方面合作,樂隊本身掌握主動權,後者是公司全權包攬,樂隊不能自己做主。

前些年青禾堅決不跟霓虹簽約,歸根到底就是不願意簽全約,不想連最基本的選擇權都沒有,這回她還是抱著這種想法,擔心嘉成會過於商業化。

她的擔憂不無道理,近些年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大眾愛流行,唱片公司為了迎合市場,往往會讓樂隊摒棄原來的風格,脫離搖滾,媚和聽眾的口味,一首曲子幾個和弦,配上爛俗的歌詞和流水線產出旋律,曲風由精到簡,用愈發口水化的歌去慰藉大眾所謂的“精神靈魂”。

九十年代是中國搖滾的黃金時代,零幾年那會兒不少出色的搖滾樂隊被發掘出來,但可惜未曾有一支樂隊能在搖滾路上走遠,要麽解散,要麽改變路子唱流行,沒有別的選擇。

嘉成公司派來的代表本職就是音樂經紀人,對方浸淫音樂市場多年,哪會摸不準青禾的想法,一聽就懂。但這人沒立馬否決,也沒同意,而是一臉和善地說:“你們的顧慮我都明白,我呢,以前也是樂隊裏出來的,經歷過那麽多了,反正也都能理解這些,你們再考慮考慮,不急,慢慢來嘛。”

言下之意是不讓步,沒得商量。

嘉成不可能為了一個才成立沒幾年的樂隊妥協,何況慢速火車現在的高度遠不如圈裏別的新銳樂隊,要不是看中青禾是西朝主唱這一點,今天這場面談都不會有。越是老牌的唱片公司,越有自己那一套固定的運作模式,無利不往,這是永遠不會變的道理。

資本不是做慈善,本錢一倍,得利十倍百倍,這才是它的真面目。熱愛和夢想不能當飯吃,如果不簽全約,嘉成何必費那麽大力氣來捧別的樂隊?說白了,還是慢速火車的名氣太小,沒有獨立運作的本錢。它獨立運作了,嘉成能賺多少?這筆買賣注定沒多少賺頭。

有些道理淺顯易懂,青禾早就明白,可還是想試試看。經紀人的話她聽得進去,被婉拒了也不會怎樣,雙方還是和和氣氣。

B市之行未能直接敲定,三人還得繼續商量,嘉成公司誠意十足,表示想好了隨時再聯系,下一次可以直接簽約。

慢速火車還有別的安排,回到南城,她們跟隨其他樂隊去周邊的大學進行了兩次免費的公演活動,算是借機宣傳。

青禾在簽約一事上遲疑不決,始終下不定決心。齊二和葉希林沒她那麽多顧慮,畢竟嘉成給的條件已經非常不錯了,兩人不明白她究竟在糾結什麽。

本來她們三個人裏,要是跟嘉成簽約了,最該擔憂的應該是齊二才對,他既已成婚又有女兒,上頭還有四個老的,這拖家帶口,以後也惱火。可即便這樣,齊二,甚至是齊二的老婆都覺得應該簽約,比青禾果斷多了。

葉希林直白問:“舍不得離開?”

青禾怔了怔,否認:“沒有。”

“那為什麽不簽?”

“先不急,再等等看。”

齊二不在,店裏沒別的顧客,老房子就她倆,有些話也能擺到明面上講。葉希林直直瞧著青禾,像是看穿了她的心思,徑直說:“你最近比較奇怪,從G市比賽結束後就一直不對勁。”

青禾不想談這些,兀自整理架子上的碟片,柔聲問道:“要是走了,店裏這些光碟磁帶什麽的,怎麽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