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聲名鵲起 第一章 荊楚之地

武昌,武漢三鎮之一,荊楚之地,是長江上的水路要塞,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小時候曾聽父親講過,在保路運動時期,爺爺曾是參與過推翻清王朝的眾人之一,而當時在辛亥革命之前的序章,就是那次轟轟烈烈的武昌起義。所以勉強說來。我和這個城市,多多少少還是有點淵源,盡管這是我第一次來。

當船在武昌靠岸的時候,眼前那座巨大的橋,讓我看了神往不已。據說這座橋落成的時候,毛主席曾經寫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名句。在登岸之前,那個和我同船艙、一直在睡覺的中年男人也開始收拾東西,所以我得知,他也是在這裏上岸。於是出於保險起見。我和向他稍微打聽了一下本地革命鬥爭情況。

這個中年男人正是武漢本地人,他告訴我,現在的武漢三鎮,漢口、漢陽、武昌,其實分別也被大大小小的沖突籠罩著,只不過這些沖突的背後,依舊是兩大派別。這種派別的形式,幾乎和重慶當初的“八一五”跟“反到底”如出一轍。而在武漢,被稱之為“百萬雄師”和“工總”,一派是人數占優的擁軍派,一派是思想激進的保皇派,和重慶一樣,他們的共同宗旨,都是在保衛領袖。

中年男人告訴我,自己常年在武漢和重慶之間往返,這些陣仗其實都見過,只是沒想到武漢的形式會更加嚴峻和敏感,畢竟前幾年革命之初的時候,還差點發生了劫持領導人的惡性事件,所以這件事後來雖然得到了平復,卻讓更多的人越來越無法無天。

下船之前,中年男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小兄弟,這兵荒馬亂的,如果不是非走不可,還是好好待在家裏。如果必須要走,也諸多小心呀。說完在我的肩膀上連續拍了三下,當做是告誡,還有告別。

所以我從下船的時候開始,就一直提防著,時刻告訴自己,我只是來找師父的,千萬不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由於到達的時候已經是下午,此刻帶著這麽多行李去找人,顯然是不現實的。於是我按照莫郎中提供的地址。先找了個本地人問了一下。由於我登陸在武昌,而給我的地址卻是在漢口,這意味著我需要先渡過長江去到漢陽,再從漢陽渡過漢江才能夠去到漢口。因為在當下的時間點,直接渡江去漢口我需要步行到另外一個碼頭才能找到船。並且這個時候,船已經停運了。

所以我打算先找地方住宿一晚,吃點東西,明天一早再動身去尋找。

順著碼頭一路向上,在靠近江邊的蜿蜒小道上,找了一個門頭上有紅五星的招待所。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是不允許私人經商的,當然我指的是那種稍微大點的類似雜貨店一類的,私人的小攤販,只要不是那種預估到可以賺很多錢的。一般還是比較寬容。否則就成了走資派,是扯了社會主義的大腿。於是絕大多數旅店、招待所,都是有政府或者軍隊直屬制度下開設的。招待所的房間衛生情況堪憂,只不過對於我這樣暫住一晚的旅人來說,倒也不必計較那麽多了。

開好房間,放下東西,我就開始在周圍覓食。武漢的政治環境雖然聽上去比重慶要嚴峻很多,但在老百姓當中,卻似乎受到的影響和損毀並不嚴重。街上的人不算多,臨街的很多住戶也都在門窗上釘上了木板或者蒙上了棉被,可是整體來說,還算安寧,我既沒有聽見槍炮大作的聲音,也沒有看到有人滿街抓捕批鬥。於是我在夜色降臨的時候,走在那條蜿蜒的街道上。在距離招待所不遠的地方,找到了一家供銷社食堂。

因為靠近碼頭的關系,即便是街道上有些冷清,但是食堂裏還是人聲攢動。在船上搖晃了幾天,每天都只能靠盒飯充饑,我也的確需要吃點好的才行。雖然並非富貴人,但這些年積攢的錢和票,其實已經足夠我非常滋潤地揮霍了。可是這個念頭在我看到“武昌魚”的價目表時,卻退縮了。

於是那一晚胡亂炒了幾個菜一個湯,就回了招待所早早的睡下了。

次日一早,我一邊打聽一邊尋路,大概在中午飯的時候,就到了漢口最熱鬧的街道。這裏的有些房子和周圍的不同,它們很多都是西洋風格的建築。後來我才知道,因為漢口在當年晚清腐敗的時候。曾經跟重慶一樣,是一個開埠的城市,有好幾個國家都在這裏設立了租界。那種完全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建築風格讓我給了我一種看稀奇的感覺,可是我沒時間多做逗留,心裏告訴自己。先忙正事,等找到了師父,我再抽幾天時間好好在這裏遊覽一下就行了。

莫郎中給我的地址,卻是遠離繁華街道的背街小巷,與所有城市一樣的是,在繁華的背後,總是會有一些看上去恨窮苦的百姓聚集地。那些人就是所謂的市井,而對於我這樣原本就是市井之徒的人來說,在這樣的小巷子裏穿行,似乎更加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