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金胄裹屍(第3/3頁)

“民國五年,袁公壽盡之日漸近,若袁公死,天下危也。”

“易某苦思數日,縱袁公不許易某再度踏足奉天,可尋秘一行,勢在必行,袁公已命不久矣,若不尋秘……袁公危也……”

“墓中金胄裹屍,非常人能敵,更非道者能敵,易家五門之術不屬正統道術,可與其一搏,雖勝算不過一成,易某也願以命搏之,報袁公知遇之恩。”

“若袁公死,則易某亡,葬於棋盤山下,死於努爾哈赤假陵中,也算是命中注定,易某無憾。”

“吾兒歸遠,聰慧過人,家中典籍已藏湘西之地,縱無師教導,易某亦信,吾兒日後必能繼易某衣缽。”

“易某也曾想不書此絕密,但袁公之事,山雲子眾位道友之事,決不可無人知曉,此等護國大義之人,應受天下贊嘆,而不應消弭於歷史洪流之中。”

“外為假書,似藏大秘,常人定不敢以信紙置於火上烘烤,定會日日研此假書,走入死途,瞞天過海純屬無奈之舉,暗渡陳倉亦是無奈。”

“若不以泐睢文書寫外假絕書,而是以火燒墨直接書此絕密隱之,恐此絕書,不會引道門中人注意。”

“若直書絕密,又恐邪人得此大秘,易某實在矛盾至極,唯以緣字搏之。”

“當今天下,識泐睢文之人,屈指可數,識火燒墨之人,多為土夫子。”

“若想知曉絕書之密,須識泐睢文,須識火燒墨,二者不可缺一。”

“君若見此絕書,更識其中之秘,必為有緣之人,易某信命,更信緣。”

“此絕書,書於奉天府外三裏山頭,易某以酒壇藏之,埋於三尺土下,若君見此絕書,可謂是易某的大緣之人。”

“民國五年。”

“奉天易青山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