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金胄裹屍(第2/3頁)

俗語說得好,人有失手馬有失蹄,這話可是亙古以來的至理。

溫韜也不例外。

當初關中的墓地幾乎都被他給盜了,但有一個權貴的墓卻偏偏沒被他盜,而且並不是這墓地溫韜不知道,而是溫韜知道了也沒法盜。

這墓地的主人不是朝廷中人,只是個經商的大戶。

但根據記載,這墓地的主人比不少高官都還要富有,屬於一個經商起家的土財主,名為宋何。

剛聽見這墓地消息的時候溫韜可樂壞了。

關中地區的墓溫韜已經差不多盜光了,剩下的不是一些窮墓就是一些空墓空冢,沒什麽油水可榨。

隔了這麽久沒盜墓,溫韜手都是癢的。

沒想到現在還有一個土財主的油墓能盜,差點沒把他樂死。

得知消息之後,溫韜二話不說就帶著一行子人跑到了關中地區的某個荒山上,左右看了看山間布局,溫韜便確定下來了墓地的位置。

在這裏可得提一下,溫韜能成功的盜這麽多墓,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風水學的造詣已經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打眼一看就能知道哪裏有墓,拾一捧土石便知道地下陰宅的朝代,這種本事確實是給盜墓頭子專用的。

至於他這些本事的來歷則完全沒有記載,哪怕是野史也一樣的沒半點記載。

確定墓地位置之後,溫韜站在半山,擡眼觀氣,仔細的琢磨了一會兒,他忽然傻眼了。

從風水局來看,這墓地的規模其實不大,估計墓室也就只有兩三個,而且墓穴一不聚陽,二不聚陰,更不是什麽難得的風水寶穴,這土財主怎麽會把自己埋在這兒?

想了許久,溫韜還是想不出個所以然,最後溫韜也思索得有點不耐煩了。

前些日子自己才在乾陵吃過癟,今兒又他媽得在土財主的墓裏吃癟,傳出去我還混個蛋?

一不做二不休,氣急之下,溫韜連手下都沒帶,只身就從打好的盜門裏鉆了進去。

(盜門與盜洞相同,但規模較大,如普通人家的大門一半大小。)

半個時辰之後,溫韜驚慌失措的從盜門裏鉆了出來,滿頭大汗的樣子仿佛是受到了巨大的驚嚇。

沒等眾人詢問,溫韜直接就叫人把盜門用土給填上了,此後,他再也沒有提起過這件事。

直到幾年後的誕辰,他醉酒之時跟幾個門生聊起此事,無意中念叨出了一首詩。

“人著金衣長眠此,步停墓外切莫窺,時辰過半如隔世,墓中幾要落輪回。”

聽完這首詩,幾個後生都是滿腦子的霧水,但也沒繼續追問,只是其中一個後生口出豪言,說是學完溫韜的本事之後就去把這墓給盜了,將裏面的珍寶盡數獻給溫韜,作為他給師父的謝師禮。

當時溫韜就是一愣,隨即就一個大耳刮子抽了過去,差點沒把這後生的牙給打掉。

見眾人錯愕不解,溫韜只能嘆了口氣,模模糊糊的說了一句讓眾人更加錯愕的話。

“墓中之物,非道可敵也,若以道敵之,如以卵投石。”

這話的意思很明白,墓裏的東西不是用道術就可以敵過的,如果用道術跟那東西為敵,無異於以卵投石。

以上的這些都是《湘密》一書中對金胄裹屍術的記載,從溫韜事件之後,那就再無一次關於這邪術的記載,就像是失傳了似的。

按理來說,墨清子的徒弟沒死,而且也會金胄裹屍術,那麽應該還有關於他徒弟的記載。

可無論是野史正史,還是《湘密》跟其他的典籍,關於他徒弟的記載全是一片空白。

書裏只是寫了有這麽一個東西,但具體是什麽樣的邪術,是什麽陰陽原理構成的,則一點記載都沒。

原來我還以為這玩意兒是被歷史洪流給沖走了,但現在我才發現……這邪術根本就沒有失傳!

我啞口無言地看著面前的絕書,眼前的幾行泐睢文,很明確的記載了老太爺去努爾哈赤墓所見的隱秘,更有……一個真相……

“所見未必真,所聽未必實,外為絕書,內為絕密,若君見此絕密,則為與易某投緣之人。”

“絕書以袁賊稱呼袁公,實乃無奈之舉。”

“民國四年一行,眾人身死,唯易某逃出生天,卻空手而回。”

“未得其重生之秘,卻眾人身死,得此消息,袁公老淚縱橫,直說不該如此,袁某愧對諸位。”

“民國四年,袁公悲憤之下簽署日政府民四條約,天下罵聲四起,怨聲載道,袁公自認無顏以對天下,夜夜不眠,與易某相談此事之時,常淚流滿面。”

“天下人,人雲亦雲,皆高呼袁公為國賊,無知!”

“若能敵過倭寇,袁公怎會簽署民四條約?”

“若不簽署民四條約,大戰就在眼前,國土之上,必烽煙四起,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