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建文迷蹤

“佐輔上仙,以往老夫總叫你特務,還望上仙切莫見怪啊!”從劉瘸子家出來後,老劉頭對秦戈除了特務以外又多了個稱呼——上仙。

“我不是什麽佐輔星君!”秦戈陰著臉面無表情。

“秦先生,如果那個黃仙說你是佐輔星君下界,便不會有假!”張國忠倒不像是開玩笑,“其實在你我周圍,有很多人都大有來頭,但他們都很平凡,也許一輩子都沒有什麽驚世駭俗的作為,但不能否認他們確確實實就是星宿下界。”按張國忠的分析,王愛蕓肚子上挨的那一腳,如果換個凡夫俗子雲踢,恐怕當場就折壽暴斃了,況且老天爺也不安排誰去踢那逆天的一腳,就算踢了,王愛蕓也未必會流產。之所以那個黃仙拐彎抹角地引著秦戈去踢,原因只有一個,那便是黃仙知道秦戈是星宿下凡,有金身護體,這一腳只有秦戈去踢才真正有效。

“張掌教,我想我們此行的目的不是探討我的前生背景!”秦戈臉一沉,皺著眉若有所思,“那個黃仙留的詩好像說蘇鐵力的屍體與朱允炆的去向有關?”

“應該是吧。”自從當年在李村發現了那個趙樂的降墓之後,張國忠也著實惡補過一陣明史,對“建文”這兩個字可以說是再熟悉不過了。明惠宗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孫,明朝的第二個皇帝,在位僅四年,相傳其繼位後實行“建文新政”,出台了“寬刑律”、“勵耕織”。“輕徭賦”第一系列寬松政策,也算是個體恤民生的好皇帝,只不過因為“削藩撤王”的激進做法逼急了藩王中勢力最大的燕王也就是後世的明成祖朱棣,從而被朱棣興兵趕下了台。相傳當年燕王朱棣在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後率兵攻入應天府,明惠宗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下令火燒皇宮並從此下落不明。關於朱允炆的去向問題,曾一度被列為“中國歷史七大謎案”之首,“建文”這兩個字黃仙不說還好,這一說反倒是把簡單的事搞復雜了。

“朱允炆,”秦戈喃喃自語,“張掌教,你說這個朱允炆,會不會也是什麽星宿下凡?”雖說嘴上不願意聽,但自從被動的得知自己貌似是什麽佐輔星君之後,這秦戈或多或少地也對星宿這種東西感上了興趣。

“或許是是吧。”張國忠點了點頭。理論上講,古代那些有名有姓的大人物尤其是帝王將相,往往都不是省油的燈,按傳說來講不是這個下凡就是那個下凡,就連盜墓賊的老祖宗、因率領搬家公司大舉盜掘太宗李世民昭陵而名揚天下的溫韜同志,據傳說都是匪星下凡,就更別提那些正面人物了。若按此理,朱允炆也應該是簡單人物,尤其在正史的記載中,朱允炆醒來有的是機會可以輕而易舉地鏟平朱棣,之所以到後來一敗塗地,直接原因就是其一紙“我要活的叔父”的聖旨,讓朱棣每每遭遇危難皆能化險為夷。這種愚慈愚悲的做法在史學家看來簡直就是婦人之仁的絕對典型,但若以傳統宗教的眼光看,卻又是另一番解釋。

“上仙,惠帝朱允炆之去向,乃我中華一大謎案,碰上這種事,你應該高興才對啊!”老劉頭眯縫著眼一個勁的煽風點火。說實話,雖說嘴上一個勁地找樂子,但老劉頭的心裏卻著實郁悶,忙活了大半天,基本上全是學雷鋒,別人的事一件件辦得都挺利索,自己的事卻越整越迷糊,眼下竟然跟朱允炆的去向掛上邊了。當年秦戈家祖孫三代,傳著輩的找那個和氏璧傳國璽,前後幾十年的捕風捉影才摸著點邊,最後還讓戴金雙撿了個大便宜,這次這個課題來頭恐怕比和氏璧也不小,難不成也要把任務傳到張毅城那輩?就算將來張毅城長出息了,不用再傳給兒子自己就能找到這個朱允炆的下落,難不成讓艾爾遜在床上躺著等他找?

“我的確有些興趣。”秦戈一笑,“我覺得,當務之急是搜集足夠的資料。”

“資料?啥資料?”老劉頭一愣。

“關於朱允炆的資料。”秦戈道,“正史對朱允炆的記載,到朱棣率兵攻入南京之後就沒有了,但各種各樣的野史卻不計其數,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搜集這些資料。當年我尋找和氏璧,也是這麽做的。”

“秦上仙,實不相瞞,查資料這種事情,我和國忠都沒啥經驗,你得教教我們,咋個查法?從哪兒入手?”老劉頭低頭想了想,“還有,後世關於這個朱允炆的野史旁枝多如牛毛,應當如何篩選?”

“關於民間的野史,由我負責好了。”秦戈倒還挺大度,一下子就攬了個大頭,“你和張掌教負責查宗教界的野史就可以,佛門和道門。”

“佛門和道門?”張國忠眉頭一皺,“秦先生,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教門撰述不同於正史,只有那些宗師大德才會列入記載,佛道兩教的野史傳的基本上也都是一些在當世而言比較有爭議有影響的事情。朱棣攻入南京之後,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以朝廷之力四處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他朱允炆就算再笨,也不會傻到去做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故意吸引朱棣的注意吧?”說實話,關於朱允炆出家的可能性,張國忠卻也想過,以古代人的多愁善感,被人戴頂綠帽子丟了媳婦都有可能出家,就更別提是丟掉江山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宗教界的野史向來都只與本專業有關,從來不會涉及政治,朱允炆如果是以出家的方式逃避朱棣追殺的話,想必更會隱姓埋名,這種人若成為佛道門第,怎麽可能有野史傳至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