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菜市口刑場奇談(第3/8頁)

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病故,朝廷大權不穩,八王爺一向野心不小,覺得除了多爾袞,朝中沒人降得住他,於是密謀奪取攝政王之位,結果走漏了風聲,被打入天牢幽禁,轉年賜死。屍骨埋葬到通惠河畔一個很荒涼的所在,從此民間就稱此地為八王墳了。

按說八王堂堂親王,他的墓不能叫墳。以前有葬制,陵寢墳墓的級別不同:皇帝的墓是陵寢,王公為墓,所以沒有王陵只有皇陵,老百姓死後不管有沒有棺材,也是挖個坑埋到地下,上面堆個土丘,這才叫墳。這麽算應該是八王墓,可八王因謀反的罪過被賜死,墓穴很簡易,僅有薄皮棺材,上覆黃土一堆,和普通百姓沒什麽區別,所以民間一直叫“八王墳”,這是以墳得名,久而久之變成了固定的地名。

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後來又出了位聖祖康熙。康熙在位的時候,某次跟臣下提起了八王爺的好處,想八王這一輩子在槍林箭雨裏出生入死轉戰萬裏,要說為大清王朝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那是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了,雖然最後因謀反被賜死,但畢竟有功於國,何況那是親王,打斷骨頭連著筋啊,死後埋到荒墳裏何等淒慘,康熙越想越覺得於心不忍,當即下旨重修“八王墳”。

這回可是按王爺墓的規格修了,禦賜金絲楠的棺材,陰陳木的襯裏兒,拿綾羅絲綢重新裹住遺骸裝殮到棺槨之中,不能有緞子。要說棺材裏有綾羅綢緞,那就是外行話了,緞子跟斷子同音,有斷子絕孫的意思在內,所以說古代棺材裏什麽好東西都能放,唯獨不能有緞子,真有也不能明說。

修復之後的八王墳,規模非常宏大:兩邊設有配殿,前邊放置馱龍碑,上有寶頂金蓋,封土堆下面是地宮,墓道墓門前後三進的墓室,外邊圍了圈墻,巨石造的墓門為了防盜,門後特意做了兩個石槽,合攏墓門的時候,有石球順著溝槽滑下來,把墓門從裏側頂死,合上之後就永遠也打不開了。

康熙年間,這座八王墳雖然造得很大了,但老百姓們叫順了口,仍是習慣叫八王墳,好多年都沒改,這地名到現在還有呢,就在北京東四環四惠橋西南側SOHO現代城附近。在辛亥革命之後,八王墳的地面宮殿都被拆掉,全當成磚瓦木料賣了,墓穴地宮則在清末被盜,如今保留下來的僅有地名而已。

清朝北京遠遠沒有現在這麽多的人口,城區也沒現在這麽大,那時候南邊到陶然亭就非常荒涼了,滿目蘆葦野地,都是亂墳崗子,走半天看不見人。如今陶然亭就是北京火車站南站,那高樓大廈蓋的是一片連著一片,跟以前不能同日而語了。

晚清光緒年間,陶然亭這邊還有幾處荒廢的寺廟道觀,乾隆時香妃埋骨的香冢,離這地方也不遠。當時滿清王朝的統治腐朽末落到了極點,已是大廈將傾,各地盜賊蜂起,陶然亭附近便有夥土匪,為首的綽號叫趙麻子,也是一條好漢。他出身貧苦,早年拜過名師,學成了滿身武藝,屬於那種彪形大漢,生得膀大腰圓,豹頭環眼,滿面鋼髯,只是臉上落了麻子,才得了這麽個綽號。鬧義和團的時候,他也殺了幾個洋兵,被官府拿得緊了,只好落草為寇,聚集了十幾個兄弟,專在陶然亭附近殺富濟貧。陶然亭雖然偏僻,那也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地,趙麻子膽大包天,敢在白晝殺人,城裏的官差也拿他沒辦法。

趙麻子每次劫到財物,都要進城走一趟,無非是吃喝玩樂,就這樣官差都拿不住他,為什麽呢?因為那時京城裏有好多鏢局,鏢局裏的人知道趙麻子是賊頭,一看他來了,趕緊給請到鏢行裏,好吃好喝安排著,到城裏轉悠下館子,都有鏢局的人陪著,絕不讓他自己掏一分錢,等賊離城回山,還要用馬車護送,備下禮品給賊帶回去。這屬於江湖道兒,把面子給得足足的,下次走鏢時遠遠地一吆喝趟子,劫道的賊人聽到是朋友走鏢,也就不好意思出來劫鏢了,否則逮誰跟誰動手,把各處的人都得罪廣了,走到江湖上寸步難行,鏢行這碗飯也就沒法吃了。

有那麽一次,趙麻子劫了一位客商,得了許多財物,喬裝改扮了進城來看朋友。鏢局的人得到消息,照例是遠接高迎,安頓好了之後到沙鍋居白肉館吃飯,還商量著晚上到戲樓看戲。這也該著出事,趙麻子坐在沙鍋居裏喝著酒,就聽旁邊那桌有人說話,那是一個北京當地人和一個外來的親戚,外來的親戚說起路過一個地方,地名叫八王墳,當地這個人就講了八王墳的由來,還說墳裏有當年康熙爺賜的珍寶陪葬。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趙麻子在旁支著耳朵聽了個一字不漏,心裏便轉上一個念頭,當天不辭而別,到城南陶然亭,把手下弟兄聚集到一塊,跟大夥說八王墳裏有陪葬的寶物,如果能把這老墳摳開,得了其中的珍寶,足夠這麽多人快活半世,可比整天在野地裏劫道的油水大多了。咱們綠林人講的是陰間取寶,陽間取義,當取不取,過後莫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