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菜市口刑場奇談(第2/8頁)

譚嗣同等人寧死不屈,臨刑前慷慨陳詞,怨憤之氣直沖牛鬥。當時的監斬官是慈禧太後心腹,唯恐這些人死前說了不該說的話觸怒老佛爺,又怕有人來劫法場,因此命劊子手盡快動手,之前的程序全都免了,劊子手用鈍刀挨個斬首,六君子時的慘烈可想而知。但這幾個人也真硬起,有的人寧死不跪,讓官差拿鐵棍子把腿骨打折了才跪下,有的人頭掉了,滿腔鮮血噴濺出一丈開外,沒頭的屍體卻屹立不倒,頭顱落在地上二目圓睜,這就是死得不服,把來菜市口看熱鬧的百姓們嚇得鴉雀無聲,家家回去燒香祈福,以求祥瑞。

譚嗣同臨刑之前,用煤屑在墻上題詩,這詩是給他一個過命的朋友寫的。譚嗣同這朋友也不是一般人,乃是北京城裏有名的一位俠客,此人擅使一柄重達百斤的大刀,姓王名五,北京人口順,給起了個綽號叫大刀王五,因為出身草莽,家裏大排行第五,就叫王五了。名字雖然土了一些,但本事是真高,他跟譚嗣同兩個人是英雄相惜莫逆之交,當初就動過劫法場的念頭,可譚嗣同鐵了心要拿自己的鮮血喚醒國人,沒讓王五這麽做。等譚嗣同被斬在菜市口之後,棄屍於市,人們雖然同情,卻都不敢幫忙收屍,夜裏王五背著大刀過來,先是撫屍大哭,然後收斂起來,第二年運回故裏安葬。

王五爺這麽大的本事,附近即使官差看見了也不敢過問,直到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惹得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有教友告訴聯軍軍官,汙蔑王五曾經參加過義和團,並且親手殺了很多洋兵。結果聯軍派了五十幾個德國兵前去捉拿,雙方在打磨廠相遇,拉家夥動起手來,可憐王五爺大刀厲害,卻擋不住洋槍,當場被亂槍打死,腦袋都讓人割走了。

據說譚嗣同生前得過一柄寶劍,名為“鳳矩”,出事之前將此劍送給了王五,王五妥善收藏,連同他那口大刀,由其家人一直保存到解放之後。可惜到了大煉鋼鐵的時候,這柄罕見的寶劍,連同王五的大刀,全給扔進爐裏化成了鐵水。

這就是說菜市口的故事太多了,幾百年來,被處決在此的犯人不計其數。每逢秋後,便是刑部集中處決死囚的日子,那些比較重要的人物,到菜市口之前還要站在木籠裏,用囚車推著滿城遊街,普通的死囚就是繩捆索綁,戴上手銬腳鐐,被官差一路打到法場,兩旁全是看熱鬧的,連菜市口附近的屋頂房檐樹梢上都擠滿了人。咱們這次講的事,算是晚清最熱鬧的一場紅差,發生在光緒初年。為什麽熱鬧?因為一次斬首的犯人最多,多達七十幾人,這夥人相互都認識,是一夥犯了事兒的土匪,這麽多人一塊掉腦袋,說明這婁子捅得不小。您要問犯的什麽事兒?只因盜挖皇陵,跟謀反忤逆是同等的罪過,凡是牽涉在內的人,全被判了個斬決,綁到菜市口開刀問斬。

在滿清律法中,有斬監候和斬立決的分別。斬監候拿現在的話來說,相當於判處死刑緩期執行,判了個斬刑,先放到死牢裏監起來,等著開刀,開刀的日子或長或短,家裏打點到了,也有可能就不斬了;斬立決則正好相反,屬於立即處決的意思。當年這場大案說是盜皇陵,其實不是盜了清朝皇上的陵寢,土賊們盜挖的墓叫“八王墳”。

【二】

八王墳裏埋的當然是八王,這也是讓老百姓給叫俗了。首先咱得說說八王是誰,看過《聊齋志異》的可能有印象,《聊齋》裏有一篇八大王,是說一個書生結識了某個鱉精,那鱉精自稱八大王,其實是個大王八,它給了書生一枚鱉寶,從此這窮書生就發財了。據說這個故事其實有原型,明末清初真有一位八大王,當時的流寇首領張獻忠,一度被稱為八大王,只因民間有張獻忠屠川的傳說,殺的人太多了,所以才有人編了這麽個段子埋汰他。要再往前說,北宋年間有個八王千歲,懷抱凹面金鐧,仗著宋太祖賜給他家的丹書鐵券,上打昏君,下打奸臣,評書戲文《楊家將》裏經常提及此人,跟寇準寇老西兒一樣都是忠肝義膽。要是有忠臣讓奸臣陷害了,馬上要被推出去斬首,寇準給皇上磕破了腦袋也不管用,這節骨眼上八王千歲就該出面了,手舉凹面金鐧一嚇唬,皇帝準保收回旨意。

可埋在北京這座八王墳裏裏的人物,並不是宋朝的八王千歲,而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個兒子,攝政王多爾袞的兄長,名叫阿濟格。其人驍勇無比,身經百戰,滿清八旗鐵甲入關之前,參加過遼東的寧遠大戰、錦州大戰,圍攻過北京廣渠門,進關後帶兵追擊李自成,一直打到江西,那真是立下了赫赫戰功。清朝開國之後論功封賞,把阿濟格封為武英郡王,也叫英親王,在滿清的王爺裏排第八,人稱八王爺。別看這麽威風,最後卻死得十分淒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