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瓦罐寺 第二章 靈州七絕

  且說山中雷雨將至,張小辮兒就命雁營的兩千多名兵勇,都到青螺鎮裏避雨。但一旁的雁排李四是個常在廝撲叢裏行走的,最是敏銳機警,他在高處下望,看那古鎮裏寂靜異常,毫無人煙蹤跡,想來那些居民因為戰亂天災,早都逃得一空了,可是深山古鎮裏邊又黑又冷,陰氣森森,怎麽看都不是個善地。

  雁排李四心念一動,就告訴張小辮兒,說這青螺鎮四面環山,地形險要,咱們都到古鎮中安營歇息倒不打緊,可萬一附近有粵寇出沒,肯定會趁著風雨交加,居高臨下地攻打過來,到時候雁營難免要吃大虧,卻不如把大隊人馬都留在嶺子上,只帶一部兵勇前往鎮裏探明情形,如此上下分兵,就可以形成相互照應的犄角之勢。

  張小辮兒不想冒著雨隨大軍留在嶺子上睡帳幕,就派前哨探路,又帶著雁排李四兄妹和一隊團勇,直奔山中的青螺鎮。漸行漸近,卻不見鎮中有半個人影,天上密雲不雨,四周越來越是陰暗,除了滾滾悶雷作響之外,偌大個古鎮,竟然空蕩蕩的連雞鳴犬吠也聽不到。

  只因當時天下大亂,官司王法形同虛設,無論是造反的賊寇,還是清廷的官兵、團勇都和山賊土匪沒什麽兩樣,在營時飲酒吃肉,出路時搶劫金銀,殺人放火之類的勾當更是家常便飯,不管是到什麽地方,百姓們無不望風而逃,地方上十室九空。

  所以雁鈴兒等人雖見那鎮中空寂,一處處死氣沉重,卻也並不感到太過意外,知道鎮子上縱然有些逃不開的老弱婦孺,此時見了清軍,也早都關門閉戶躲了起來,於是讓跟隨的團勇們各持刀矛擡槍,緊緊護在營官兩側,仔細提防戒備。

  張小辮兒隨軍而行,他根本不去理會青螺鎮中的動靜,自顧盯著那長面羅漢貓。只要此貓不曾開口,天塌下來也砸不到三爺的半根毫毛,可一旦它見著兇兆開口出聲,自己這條小命也就快到頭了,卻不知能否躲得過去。

  張小辮兒外邊戎裝披掛,內穿能避水火的黑蟬輕甲,暗藏了利刃火槍。他雖然外松內緊,仍是難免流露出心神不寧忽喜忽憂的模樣,跟在身邊的雁排李四看個滿眼,就出言相詢,說咱們雁營兄弟多是響馬盜賊出身,時時都被官府防備猜忌,而那些粵寇也是恨咱們入骨,不過三哥不必掛懷,只要兄弟們還有一口氣在,管他來的是明槍還是暗箭,都能替三哥擋了。

  張小辮兒知道雁排李四義氣過人,但林中老鬼之事詭異難言,無法如實相告,便推說並非是擔心自身安危,只是一進青螺鎮,就想起以前的舊事來了,雖然時隔數年之久,可回想起來,至今恨得牙根兒發癢。

  雁排李四和雁鈴兒聽得此言,心中更覺奇怪,不知是件什麽舊事。其實這話倒不是張小辮兒信口胡編的,原來靈州是千年繁華之地,魚龍變化之鄉,自古以來便有“七絕”之稱,頭一件極有名的,當屬雲中塔影。以前塔王寺古塔高入雲霄,每到城外遠山霧氣凝聚,日影照射之時,就會出現群塔來朝的異象,民間有“塔市”之稱,向來與登州海市齊名,不過隨著靈州塔王毀於戰火,塔市奇景早已經不可復見了。

  其次是靈州城裏的貓仙祠,想國朝上下,大江南北,關內關外,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拜貓為仙的奇風異俗,也只在靈州才有,故此才稱得上是一絕。

  這靈州七絕有的是指古跡,有的是風俗,各不相同,其中最後一絕,指的是青螺燒餅。在靈州地界邊緣的青螺古鎮,出產上好的五香牛肉,以及牛油酥麻燒餅,把燒餅夾了牛肉,合在一起吃更不得了,那可真叫回味無窮。鎮子裏有許多燒餅鋪子,各家都有獨特的民間手藝和祖傳秘方。

  頭兩年張小辮兒還未發跡之時,曾到過青螺鎮裏偷雞摸狗。他嘴饞了想從燒餅鋪裏順點吃的,結果被人家揪著辮子當場捉住,人贓並獲,不但燒餅沒吃成,還吃了一頓好打,至今回想起來,還是耿耿於懷。可他對雁排李四和雁鈴兒就不能這麽說了,三爺可丟不起那人,只說當年英雄末路,窮困潦倒,途經此地遇到有個燒餅鋪子,又看那老板做燒餅的手藝確實是得過些傳授的,於是對他好說好求,想要討幾個燒餅回去,好養活家裏那八十歲的老娘。誰想那做燒餅的吝嗇無比,又是狗眼看人低的小人氣量,非但不肯施舍,反倒舉拳就打。三爺的肋骨也被他踢斷了幾根,到現在只要趕上天陰雨濕,骨頭縫裏就疼得難挨。

  雁排李四聽得惱火:“這廝實是欺人太甚,要知道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三哥你可還記得是哪個燒餅鋪子?待兄弟們尋上門去,先殺他全家良賤,再放把大火,燒他一個幹幹凈凈,片瓦不留,才算出了這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