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一切都是從1978年12月5日開始的。

美國電子數據系統公司(簡稱EDS公司)伊朗分公司的人事主管傑伊·科伯恩正坐在德黑蘭郊區的辦公室裏,心事重重。

辦公室所在的三層水泥建築位於從布加勒斯特街分出的一條小巷裏,因此又被叫作“布加勒斯特”。科伯恩在二樓,他的辦公室按美國標準來說相當大。房間裏鋪著鑲木地板,放著一張時髦的木質辦公桌,墻上掛著一幅伊朗國王的肖像。他背窗而坐。透過玻璃門,他可以看到開放式辦公區裏的員工,他們有的在打字,有的在接電話。玻璃門有門簾,但科伯恩從不拉上。

辦公室裏冷極了,一直都這麽冷。數千名伊朗人正在罷工,城市的電力供應時斷時續,暖氣則基本上每天都要停幾個小時。

科伯恩五英尺【1】十一英寸【2】高,兩百磅重,人高馬大,肩膀寬闊。他留著分頭,經過精心打理的紅褐色短發透著商人的幹練。盡管他才三十二歲,但看上去將近四十了。認真觀察的話,從他迷人開朗的面容和隨時保持著的微笑中,可以發現他還很年輕,但他總給人以早熟的印象,讓人覺得他一定是早就擔負起成長的重任。

他打小就承擔起了各種責任:孩童時代在父親的花店工作;二十歲的時候在越南當直升機飛行員;成為年輕的丈夫,然後是父親;而如今,在這個暴徒橫行的城市裏,一百三十一名美國員工及其二百二十名家屬的人身安全都交到了他這個人事主管的手上。

今天,他一如既往地給德黑蘭各處打電話,努力弄清哪兒發生了沖突,下一次沖突會在什麽地方爆發,以及未來幾天會出什麽狀況。

他每天至少給美國大使館打一通電話。大使館有一間二十四小時值守的情報室。分布在城市各區域的美國人會將本地示威和騷亂的情況報告給大使館,然後大使館會發出通知,警告他們避免去某某地區。但科伯恩發現,大使館幾乎無法給出預測和建議。他每周都參加大使館的通報會,但大使館總是說,美國人應該盡量待在室內並遠離人群,還說國王掌控著局面,現在還沒到撤離的時候。科伯恩懂得他們的難處——倘若美國大使館說國王的政權搖搖欲墜,那國王就必定會垮台——但他們太謹慎了,以至於沒有透露半點有用的信息。德黑蘭的美國商人對大使館不再抱幻想,索性成立了自己的情報網。城裏最大的美國企業是貝爾直升機公司,其伊朗業務的負責人是一名退休少將——羅伯特·N.麥金農。麥金農掌管著一個一流的情報機構,他把所有的情報都與大家分享。科伯恩還認識幾個美國軍隊的情報官員,常與他們通電話。

今天德黑蘭相對安寧,沒有大規模的示威。最近一次嚴重騷亂爆發於三天前,也就是12月2日,那是大罷工的第一天,據報道有七百人在街頭鬥毆中喪生。科伯恩掌握的情報顯示,平靜的局面可能只會持續到12月10日,即穆斯林的聖日阿舒拉節那天。

科伯恩擔心那天會出事。這個穆斯林的冬季節日完全不像聖誕節。這一天,穆斯林會齋戒,悼念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孫侯賽因。整個節日的基調是悔恨。屆時將舉行大規模遊行,虔誠的信徒甚至會在遊行中鞭笞自己。在那樣的氛圍下,瘋狂和暴力可能會瞬間爆發。

科伯恩擔心,今年的暴力行為也許會沖著美國人來。

一系列不愉快的事件使他相信,伊朗人的反美情緒正在急劇升溫。曾有人將一張卡片塞進他的門縫,上面寫著:如果你珍惜你的生命和財產,就滾出伊朗。他的朋友也收到過類似的明信片。他家的外墻上之前被某些“噴漆藝術家”噴上了一行字:美國人住在這裏。他的孩子前往德黑蘭的美國人學校時,所乘的校車被一群示威者搖晃沖撞。EDS公司的其他員工在街上遭到過大聲辱罵,他們的汽車也被損毀。在一個恐怖的下午,EDS公司最大的客戶——衛生和社會福利部的伊朗人發起暴動,砸碎窗戶、焚燒國王肖像。樓裏的EDS公司管理人員退守到一間辦公室,設置路障抵抗暴徒,直至他們離開。

從某種意義上說,最危險的變化發生在房東對他的態度上。

同德黑蘭的大多數美國人一樣,科伯恩租的房子裏住著兩家人——他和他的妻子、孩子住樓上,房東一家住樓下。那年三月,科伯恩剛來德黑蘭的時候,房東給他們提供了庇護之所。兩家人相處融洽。科伯恩和房東一起討論宗教——房東給了他一部英文版《可蘭經》,房東的女兒則向她父親念誦科伯恩帶來的《聖經》片段。周末他們會一同去短途旅行。科伯恩七歲的兒子斯科特同房東的兒子們在街上踢足球。某個周末,科伯恩一家有幸獲邀參加一場穆斯林婚禮。那是一次有趣的體驗。男人和女人一整天都不得相見,科伯恩和斯科特同男人們待在一起,科伯恩的妻子莉茲和他們的三個女兒同女人們待在一起,科伯恩從未看到過新娘。